柴胡的采摘和药用
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柴胡的采摘和药用,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升提中气,药性升散,生用解表,醋炙增强疏肝功效。
2. 地上部分(全草)
- 性味归经:辛、微苦,微寒;归肺、肝经。
- 功效主治:
- 解表退热:用于风热感冒发热(民间单用煎服);
- 清利头目:治头痛、目赤(配伍菊花、薄荷)。
四、现代药理作用
1. 根部药理作用:
- 解热抗炎:柴胡皂苷a、d通过抑制IL-6、tNF-a等炎症因子,降低体温调节中枢敏感性(对实验性发热模型退热率达70%-80%)。
- 保肝利胆:促进肝细胞修复,减少肝损伤(如对ccl4诱导的肝损伤,血清ALt、ASt降低30%-40%);增加胆汁分泌。
- 免疫调节:柴胡多糖激活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力(小鼠实验中淋巴细胞增殖率提升25%)。
- 抗抑郁:挥发油成分通过调节5-ht、NE神经递质,改善抑郁样行为(动物实验有效率达65%)。
2. 地上部分药理作用:
- 抗菌抗病毒: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125mg\/mL);
- 镇静镇痛:挥发油成分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缓解轻度疼痛(扭体法实验中痛阈值提高20%)。
五、临床应用与炮制演变
1. 炮制方法对药效的影响:
- 生柴胡:解表退热力强,用于感冒发热、少阳病(如小柴胡汤用生品)。
- 醋柴胡:醋炙后皂苷含量略有下降,但疏肝解郁作用增强(醋制后柴胡皂苷a、d转化率约15%),用于肝郁气滞证(如逍遥散用醋柴胡)。
- 酒柴胡:酒制后升提作用增强,用于中气下陷(如补中益气汤多用酒柴胡)。
2. 历史演变:
- 汉代:《伤寒论》中柴胡仅用根部,生用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 唐代:《千金方》始载柴胡炮制,提及“去苗,锉”,区分根与地上部分。
- 明清:《本草纲目》明确醋炙、酒炙法,强调“柴胡能引诸药至肝胆,治胁痛必用”,奠定疏肝功效核心地位。
六、总结
柴胡以根部为核心入药部位,春秋季采挖者药效最佳,其核心成分为柴胡皂苷与挥发油,兼具和解少阳、疏肝升阳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解热、保肝、免疫调节等作用,为临床治疗肝胆疾病、情志失调及发热性疾病的要药。炮制工艺的发展则进一步细化了其功效偏向,体现了中药“因证施药”的精准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