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的临床使用
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柴胡的临床使用,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一、柴胡各入药部位的民间使用方法与单验方剂
1. 民间使用方法
- 柴胡根:
- 解表退热:民间常用柴胡根10-15g(鲜品加倍),水煎后加少许红糖,趁热服用,治疗外感风寒或风热初期的发热、头痛(尤其适用于寒热往来之症)。山西、陕西等地药农称此为“柴胡饮”,可搭配生姜、葱白增强解表效果。
- 疏肝解郁:将柴胡根切片晒干,与陈皮、玫瑰花一同泡茶,用于缓解情绪抑郁、胸胁胀闷(尤其适合女性肝郁气滞所致的月经不调、乳房胀痛)。
- 止痛安胎:部分地区将柴胡根研末,用黄酒送服,治疗跌打损伤疼痛;或与白术、黄芩配伍,水煎服,用于妊娠早期肝胃不和引起的恶心呕吐(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柴胡全草:
- 外治皮肤:夏季采收全草,煮水后滤渣,趁热熏洗湿疹、荨麻疹患处,或捣烂外敷痈肿初起(如乳腺炎),利用其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功效。
- 截疟止痢:民间用柴胡全草20g(鲜品30g),加青蒿15g,水煎后于疟疾发作前2小时服用,缓解寒热往来的疟疾症状;或与黄连、木香煎服,治疗湿热痢疾里急后重。
- 柴胡茎叶(非传统入药部位,但民间偶用):
- 嫩叶焯水后凉拌或煮粥,被认为有疏肝理气之效,用于辅助调理轻度肝郁气滞(食疗性质,药效较弱)。
2. 单验方剂举例
- 柴胡退热汤(民间治感冒发热):柴胡根12g,葛根10g,薄荷6g(后下),水煎服,适用于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的风寒感冒初起,或寒热往来的半表半里证。
- 柴胡疏肝散(民间简易方):柴胡根15g,香附10g,川芎6g,黄酒适量煎服,主治情志不畅所致的胁肋胀痛、嗳气反酸(简化自经典名方“柴胡疏肝散”)。
- 柴胡疟疾饮:柴胡全草15g,槟榔10g,水煎,加红糖调服,于疟疾发作前3小时服用,连用3日(需注意现代疟疾治疗需以抗疟药为主,此方仅作辅助)。
二、名医常用方剂中的柴胡:名家、名方与解析
1. 经典名方与柴胡的核心应用
柴胡在中医经典方剂中应用广泛,尤其在和解少阳、疏肝解郁、升阳举陷三大领域,以下为代表方剂及解析:
(1)张仲景《伤寒论》——小柴胡汤
- 地位:柴胡临床应用的奠基性方剂,开创“和解少阳”治法,被后世称为“少阳机枢之剂”。
- 组成:柴胡半斤(约9g,汉代剂量,现代常用12-24g)、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 功效:和解少阳,主治少阳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心烦喜呕)及妇人热入血室(经期外感发热)。
- 柴胡作用解析:
- 君药:重用柴胡,取其苦辛微寒、入肝胆经之性,疏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透邪外出。
- 配伍关键:与黄芩相须为用(柴胡升散,黄芩降泄),一散一清,和解少阳郁热;配人参、大枣、甘草扶助正气,防邪内传,体现“扶正达邪”之法。
- 现代应用:感冒、疟疾、慢性肝炎、胆囊炎、胃炎等属少阳证或肝胃不和者,为柴胡在表里同病、虚实夹杂证中的经典应用。
(2)李东垣《脾胃论》——补中益气汤
- 地位:“升阳举陷”的代表方,拓展柴胡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 组成: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
-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证(如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
- 柴胡作用解析:
- 佐使药:与升麻共为使药,升提脾胃清阳之气,协助黄芪、人参补气升阳。
- 配伍特点:柴胡用量较轻(3-6g),取其“轻清升散”之性,与升麻相伍,如“双翼”助清阳上达,体现“补气药+升提药”的协同效应。
- 名医应用:李东垣强调“脾胃为元气之本”,柴胡在此方中突破解表、疏肝局限,成为治疗气虚下陷证的关键药,后世称其“引清气上升”。
(3)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逍遥散(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地位:疏肝养血的基础方,柴胡在妇科、情志病中的典范应用。
- 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薄荷(原方有煨姜,叶天士常用薄荷增强疏肝)。
- 功效: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情绪抑郁、胸胁胀痛、月经不调、乳房胀痛)。
- 柴胡作用解析:
- 君药:疏肝解郁,条达肝气,使肝气得以疏泄,配合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补肝体而助肝用。
- 配伍特色:柴胡与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体现“肝脾同治”;加薄荷少许,增强疏肝清热之效(叶天士善用“轻清之品”调肝)。
- 现代拓展:用于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乳腺增生、月经不调等,柴胡在此方中成为“疏肝而不伤阴,解郁而不耗气”的核心药物。
(4)张元素《医学启源》——柴胡疏肝散
- 组成: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炙甘草。
- 功效: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
- 柴胡作用:作为君药,直达肝经,疏泄气机,与香附、枳壳协同理气,配川芎活血,芍药柔肝,体现“疏肝、理气、活血、柔肝”四法合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