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开国皇帝与功臣之间的矛盾
千年后的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64章 开国皇帝与功臣之间的矛盾,从崇祯开始的祖宗集会,千年后的我,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364章 开国皇帝与功臣之间的矛盾
姜饼思考良久。
他觉得开国皇帝与功臣之间的矛盾本质上源于权力结构重组与制度演进的必然冲突。
这种矛盾既是人性的博弈,也是制度设计的困境。
首先一点就是权力结构容易失衡。
开国功臣往往掌握实际军权,如明代蓝玉统兵二十万,形成";军功集团-皇权";二元结构。
朱元璋设立五军都督府分化兵权,但制度性分权需要时间沉淀,短期内仍需依赖暴力清洗。
这是一种军事权力的再分配难题,像朱元璋想到最好的解决办法,无外乎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那就解决了制造这个问题的人。
至少这样是最简单有效的法子之一。
而在汉初时期,异姓诸侯王占据全国63%的领土,形成事实上的权力真空。
当年刘邦采取";郡国并行";的过渡方案,通过白马之盟构建";刘氏-功臣";共治体系,但皇帝的更替必然打破这种平衡。
同时,在历史层面来看,这或许也存在着某种惯性。
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完成军事贵族向科举文官的转变,设立三衙-枢密院-兵部的分权体系,用200年时间实现制度性过渡。
这种温和转型需要持续的制度创新支撑,否则很可能就演化出了文官彻底压制武将,明明一个国家空前的繁荣强盛。
却面临着无可战之兵,无善战之将的困境,宋朝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且以历史的大角度来看待问题,功臣无法得到善终一个本质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下的猜疑链,这是一种人性博弈的囚徒困境。
光武帝刘秀云台二十八将得以善终,关键在于建立";尚书台-御史台";双重监察体系,打破功臣的信息垄断。
现代博弈论证明,重复博弈中建立可信承诺机制能降低猜疑。
至于唐代凌烟阁中功臣大部分也能善终,则是源自李唐建立的基本架构问题上。
虽然李渊作为开国皇帝,实际上江山很大一部分都是由李世民所打下的。
要说功高震主,谁的功有他高?谁能震得住他?
同时作为二代接班人,他的岁数很年轻,等到他走的时候,要么就熬走了一大波功臣,要么就带走了一大波功臣。
剩下的一小撮人,也垂垂老矣,只要制定相应的手段,他们翻不起什么大的风浪来。
留给他下一代的人手,大部分是这些功臣的二代,自然也不用担心接班人震不住他们的可能性了。
但这作为最特殊的例子,是很多朝代根本无法复刻的。
历史证明,完全避免矛盾不现实,但通过制度创新可将冲突烈度降低60%-80%。
关键在建国初期就构建包含权力制衡、经济补偿、文化重构、代际更新的制度包,而非依赖个人权谋。
这需要开国集团具备超越时代的制度设计能力,在权力蜜月期就布局后英雄时代的政治架构。
很显然,这是刘邦集团所不具备的。
不是说他们的智慧或是手段就要弱些。
说白了只是种历史局限性罢了。
想明白了这些,姜饼叹息一声,同时给刘邦也用他能理解的语言解释了一番。
“也罢也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