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人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六十一章 :搜山,创业在晚唐,痴人陈,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搜山
大别山,东西八百里,南经长江、北遏淮水、西挡江汉、东阻江淮,此天授之与英雄,坐断东南。</p>
乾符二年,九月秋。</p>
为了控制淮西茶区,捉生山棚,时光州刺史赵怀安发兵入山,搜山检林,不知不觉,夏去秋来,已经过了两月,而这场攻势却依旧看不到头。</p>
……</p>
一处从深山发源的溪水缓缓地穿行于山谷间,然后与一条自北向南的水道相汇合,它就是贯穿光州全境,并最终汇入淮水的潢水。</p>
此时,在这处山谷溪流间,碧绿的水潭七八具尸体,他们有的赤裸,有的穿着一身麻衣,就这样躺在水潭里,鲜血晕染着溪水,赤红一片。</p>
从上游又飘下来几具尸体,有些背上插着箭矢,然后拱着一路飘了下来。</p>
而在河滩上,有一具尸体穿着一领布甲,望着像是首领,可近前一看,他的首级却已经被砍掉了,脖子处露着渗人的脊骨,不寒而栗。</p>
几只螃蟹正出入其中,用钳子吞食着脖颈上的血肉。</p>
忽然一阵马蹄声从蜿蜒的山谷深处传来,两名突骑先奔,看到这里的场景后,竖起来一面黄旗。</p>
伏在后面一处小坡上的两个背旗,看到后,从后背也拔出的一面黄旗开始摇动。</p>
在下方,看到此颜色旗帜后,一名穿着锁子甲的武士,扶着刀一路奔往后方,在那里一支五十人左右的小队正坐在嶙峋的山石上咬着冷馒头。</p>
这名武士马上奔到一个挺着肚子,踞坐在石头上的军将,此人这会穿着一领柳叶铠,外面罩着一件翠绿的披风,正狠狠地咬着馒头。</p>
其人一来,单膝着地,喊道:</p>
“队将,前面山谷安全。”</p>
这名武士正是傅彤。</p>
没错,他终于如愿以偿升到了队将,但却绝不是他花了那五贯钱的作用。</p>
真正的原因是他的老领导周德兴升到了都将,而周德兴对傅彤很赏识,所以也将他的名字报了上去,成为了保义军的一名中低层军将了。</p>
但傅彤可不晓得这些,他以为那个赵长耳果然实力了得,只觉得五贯钱花得太值了。</p>
所以在他被提拔到队将的位置后,傅彤也就把赵长耳要到了队里,并安排他做了个什将。</p>
就这样,傅彤和赵长耳都实现了他们的愿望,结局美满。</p>
就在刚刚,傅彤带着随队在投降的俘口的带领下,深入山里,袭击了俘口所在的聚落,俘获二十多名山棚,健骡两头,茶包六十包,还有一些山里的鹿肉、草药之类,正准备回营。</p>
这会听前面的哨马后,傅彤点了点头,冲一众吏士喊了声:</p>
“走吧,过了这山谷,咱们就到大营了,到时候好好休息休息。”</p>
听了这话,穿着锁子甲,带着八瓣盔的赵长耳眼睛一亮,问道:</p>
“是轮到咱们出山了吗?”</p>
听了这话,傅彤直接骂了过去:</p>
“一天天好吃懒做,别的队哪天不立功?下面的人恨不得天天进山抓山棚,偏就你整日想着出山修整!以后再敢说一句,看我不扒了你这身衣服,直接滚出保义军。”</p>
赵长耳被骂后,嘟了嘴,不敢多话。</p>
毕竟有没有出力,他自己还不清楚吗?所以也心虚,哪里敢在傅彤面前跳?</p>
随着傅彤起身出发,披甲于山道间行军了五六里的保义都也累得够呛,可他们却没有一个敢脱了衣甲赶路的,因为但凡这么做的,已经死了。</p>
在保义都入山的最开始两月,直接就摧毁了几支敢于和他们正面对战的山棚。</p>
这些都是属于光山境内的大别山山棚,也是和昔日江匪们勾连最深的一批,之前在许应被灭的时候,就是这批人从山中奔出,袭扰光山境内的乡里。</p>
而如今,这些人不是成了山场的伐木工,就是茶厂的采摘工,为光州经济发光发热。</p>
可随着这批与悍匪勾连最深的山棚被击破,保义军清山的难度直接指数级上升,而且伤亡也多了起来。</p>
那些山里的山棚已经不再选择和保义军正面作战,而是几个几个一伙,于山林高处,忽然对着下方山谷中行军的保义军抛射箭矢。</p>
山中的弓矢大部分都是竹制或者单木结构的,弓的磅数都很低,所以基本很难对披甲的保义军吏士们造成伤害,可你要是没披甲,那被这种箭矢也是能射死人的。</p>
所以保义都也开始在短距离行军中穿着甲胄行军。他们也基本不会距离营地太远,都是五六里路,而且从不攻山,所以这点距离对于他们来说,还是能接受的。</p>
坐着休息好,傅彤带着队伍很快进入了山谷,看见这处溪潭后,就要蓄水,然后就看到那十几具尸体了。</p>
只是瞧一眼,傅彤就知道这是一支山棚队伍,虽然不晓得是哪一家山寨的,但就身装备,甚至裸着的都有,肯定不是他们自己人。</p>
他带人走了过去,检查了一番后,皱眉:</p>
“这是哪支友军做的?不晓得会污染水吗?做事真糙。不过这些山棚怎么都跑到了这里?”</p>
傅彤也没有多想,让人把尸体搬到岸边,然后就不管了。</p>
队伍继续沿着河谷走,在队伍的中间,一支二十多人的山棚手被捆着,跟着前进。</p>
他们也看到了这十几具尸体,不过并没有太多反应,也没什么兔死狐悲,只是继续被牵着走。</p>
在这片八百里的大别山内,生活着数千个聚落,他们有的是祖祖辈辈生活在山里的,有些是早年从淮西安顿过来的,甚至最晚的,是这两年中原大灾,这些人背井离乡逃难入山的。</p>
这些人基本都以血缘和经历组成聚落,每个聚落又是五十到百人不等。山里就这个条件,不允许出现集中性的大组织,因为周边的产出供应不了。</p>
所以基本每个聚落在超过五六十人后,就会分出一个部落寻找山场,然后自己繁衍生息。</p>
此时被俘的这些山棚就是这些年才逃进山的,他们看那些躺着的,被割首的,基本没有一点感情波动。</p>
就这样,队伍沉闷地走着,衣甲撞击声威慑着每个山棚的心,让他们提不起一点反抗。</p>
在转过一条山谷道后,水道忽向北,从前面两山的细缝中穿过。</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