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眞经注卷之三短三
用户68674337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道德眞经注卷之三短三,道藏辑要,用户68674337,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临川吴澄迷
德经上下篇之首句曰上德不德故以德\/字名篇篇名非有意义释者廼谓
上篇专言道下篇专言德其失甚矣他本\/或作道德经下今按道经德经云者各以篇
首一字名其篇後人因合二篇之名而\/称爲道德经非以道德二字名其书也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此以道与仁对言上德者在德之上道也
下德者在德之下仁也道无爲不以德爲
事故曰不德有德者德在道之中也煦煦
爲仁惟恐失其德故曰不失德无德者不
能有其德也
上德无爲而无以爲下德爲之而有以爲
又以道与仁对言以犹用也言道之无爲
无用於爲也仁则爲之而有用於爲矣
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上义爲之而有以爲
此以德与仁对言仁者在仁之上德也上
义者在义之上仁也德虽爲之而亦无用
於爲固不能及道之无爲而无以爲然过
於仁之爲之而有以爲者矣
上礼爲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此专言义上礼者在礼之上义也攘郤也
犹言捋也仍就也义不足感人故爲之而
莫之应人不来就我则我将往就人矣故
捋郤其袂於臂以行而就之也甚言其劳
拙之状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
义而後礼
结上文超下文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
华而愚之始也
此兼言礼智忠信者德之厚也渐变而薄
一降爲仁再降爲义三降爲礼而忠信之
厚德薄矣礼者欲其理而不乱也而适以
基乱故曰乱首前识犹先知智也道犹木
之实未生之初生理在中胚腪未露既生
之後则德其根也仁其干也义其枝也礼
其叶也智其华也根干枝叶华自道中生
智者欲其哲而不愚而适以肇愚故曰愚
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
其华故去彼取此
结上文处厚不处薄谓贵德而不尚礼居
实不居华谓体道而不用智彼谓薄华此
谓厚实
右第三十三章按老子上篇首章分\/说道德下篇首章分
说道德仁义礼智吾之所谓道德仁\/义礼智以其天地人物之所共由者
曰道以其人物之所得於天地者曰\/德德其统名分言则四得天地生物
之元以爲德而温然慈爱者曰仁得\/天地收物之利以爲德而截然裁制
者曰义得天地长物之亨以爲德而\/粲然文明者曰礼得天地藏物之贞
以爲德而浑然周知者曰智老子则\/以道爲无名德爲有名自德而爲仁
义礼智每降愈下故此章之等以道\/爲一在德之上故曰上德以德爲二
在仁之上故曰上仁以仁爲三在德\/之下义之上故曰下德上义以义爲
四在礼之上故曰上礼而总名之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
义又继之曰失义而後礼以礼爲五\/也又先言夫礼而後言刖识以智爲
六也拟诸易卦之六位则道初德二\/仁三义四礼五智六道实智华实实
虚华初上爲始终也德根礼叶根厚\/叶薄二五爲世应也仁干义枝干单
枝坼三四爲比邻也道犹天也包含\/徧覆万有之原德犹地也忠信爲土
四端所资仁犹春也德土禅木义犹\/秋也仁木禅金礼犹夏也义金禅火
智犹冬也礼火禅\/水各传所胜也
道一 德二 仁三 义四 礼五 智六
上德不德 上仁 下德上义不失 上礼\/是以有德 德是以无
无爲而无爲之而无爲之而有爲之而眞忠信之薄道之华\/以爲 以爲 以爲 之应 乱之首愚之始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
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
一以爲天下贞其致之一也
一者冲虚之德上篇所谓抱一所谓爲一
後章所谓道生一皆指此而言庄子谓之
太一又但谓之一此廼自然之道所爲其
用则虚而不盈後而不先柔而不刚弱而
不强前章固屡言之而此章尽发其藴得
者谓得此一以爲德以此故能若是天地
神谷四者名异实同其运转而清明者曰
天凝聚而宁静者曰地神者两间二气之
妙张子所谓两在故不测者其用感应无
方故灵谷则两间空虚之处张子所谓空
虚即气者其气充塞无间故盈贞犹木之
桢干爲天下贞犹曰爲民极也言天清地
宁神灵谷盈万物之生生不穷侯王立乎
天下之上而爲民极其所以致之者皆由
得此一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
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
恐灭侯王无以爲贞而贵高将恐蹶
无以谓若无此德而以之裂分判发震动
歇不能感应而灵竭不能充塞而盈灭息
灭而不生蹶倾跌而失其位
故贵以贱爲本高以下爲基是以侯王自谓
孤寡不谷此其以贱爲本耶非乎
此章以六者并言而此以承上文贵高二
字专爲侯王言之盖侯王之位贵且高而
冲虚之德不欲盈惟当自处於下贱也孤
如无父寡如无夫不谷不善也皆不美之
名非人所愿有者而侯王自谓是以下贱
自处也先云贱爲本下爲基而後但云贱
爲本举一以包二者省文也
故至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琭琭玉貌珞珞石貌人之名誉彰彰有闻
特浅小之誉必泯没其誉人无得而称廼
誉之至也亦处贱下之意不欲分别美恶
使人见琭琭粹美者之爲玉珞珞麄恶者
之爲石也盖人见其美恶则美者必有誉
不能使之无誉矣两节皆言冲虚不盈之
德如此廼爲侯王之能得一也
右第三十四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之静则无动则必与有相反反者无而
不有也道之体则虚用则必以弱爲事弱
者虚而不盈也此二句一章之纲
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自此至善贷且成皆详言反者道之动万
物以气聚而有形形生於气气生於道气
形有而道则无无与有异故曰反言道以
反而动之由也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
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
此言人之能知以反而动者道与物反故
惟上士有识者能勤而行之中士之识已
不及而若存若亡下士无识以其不合世
縁而大笑之矣识之者鲜此道之所以可
贵也若皆能识之则不足以爲道矣
故建言有之
此句起下二节谓昔之立言者道之相反
如下文所云十二事是也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此言动而相反之事葆光用晦而若昧廼
所以爲明宁後毋前而若退廼所以爲进
若丝之有类而不匀廼所以爲平均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得若不足建德若偷
质眞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
象无形
又承上文相反之义而广之若谷之注下
廼所以爲高上若色之污辱廼所以爲大
白若狭小不足廼所以爲弘广若偷惰不
立廼所以爲建立质眞皆实也犹云实之
实也渝不守信也必守信而後爲实实之
实者反若渝而不信有隅角而後爲方方
之大者反无隅而不方成而後爲器器之
大者其成反难而迟声杂比而後爲音音
之大者其声反疏而希可见而後爲象象
之大者反无形之可见
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
此终上文二节之意道隠於无名廼能徧
付与於万物而无亏缺以上所言皆动而
相反者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
而抱阳冲气以爲和
自此至天下希及之皆详言弱者道之用
道自无中生出冲虚之一气冲虚一气生
阳生阴分而爲二阴阳二气合冲虚一气
爲三故曰生三非二与一之外别有三也
万物皆以三者而生故其生也後负阴前
抱阳而冲气在中以爲和和谓阴阳适均
而不偏胜万物之生以此冲气既生之後
亦必以此冲气爲用廼爲不失其本以生
之本冲气虚而不盈故曰弱此言道以弱
而动之因由也
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爲称
此言人之能知以弱爲用者曰孤寡不谷
皆非强於人之名廼人所恶而不好者而
王公以此爲称是以弱而用也
故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此句起下二节弱者损之也而廼所以爲
益强者益之也廼所以爲损如下文所云
三事是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
以爲教父
此言用弱之事梁亦强也以木絶水以木
负栋皆曰梁取其力之强也不得其死谓
不能善终如子路之行行夫子以爲不得
其死後果死於孔悝之难教父犹曰教之
本父谓尊而无出其上者也人之所教教
以用弱我亦以此教之强梁而不能弱必
不能保其身以强梁胜人之益而有不得
其死之损所谓益之而损者此最爲教人
之第一义故曰教父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於无
间吾是以知无爲之有益也
又承上文所言教弱之义而广之至柔与
无有皆弱也驰骋犹云躏跞无有谓无有
查滓之质无间无中间罅隙可入之处水
至柔能攻穿至坚之石气无有能透入无
罅隙之金石墙壁以至柔无有之损而有
驰骋至坚入於无间之益所谓损之而益
者柔能胜刚无能入有皆非有所爲而自
然故曰无爲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爲之益天下希及之
此终上文二节之意不言之教谓宜弱不
宜强之爲教父不待言而知无爲之益谓
至柔无有之驰骋能入也其教人益人之
义过於人天下之以有言爲教有爲爲益
远不能及此故曰希及之以上所言皆用
而以弱者也
右第三十五章按上章得一已专言\/用弱矣此章又以反
与弱对言何也曰二字一意也反者\/遡所以弱之原弱者指所以反之实
凡言反者即欲用弱言弱者即是与\/羣动诸有相反非弱之外又有所谓
反\/也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亲犹云所爱名与身孰爲可爱者乎多犹
云所重身与货孰爲可重者乎名在身字
上货在身字下者便文以协韵尔司马氏
曰得名货而亡身与得身而亡名货一者
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爱爱名大谓身也以名比身则身大於名
慕名者甚其爱而爱身反不如之必至耗
费精神而损寿是因名而使身之大者耗
费也故曰大费藏藏货厚谓身也以货比
身则身厚於货嗜货者多其藏而重身反
不如之必至丧亡躯命而陨生是因货而
使身之厚者丧亡也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内分有定则足而不贪故不致失誉亏
行之辱知外物无益则止而不求故不致
损夀陨生之殆而可长乆也
右第三十六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
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以成爲成盈爲盈直爲直巧爲巧辩爲辩
小矣若缺则非成若冲则非盈若屈则非
直若拙则非巧若讷则非辩廼爲成盈直
巧辩之大者也老子一书皆是此意大抵
相反而相爲用前章屡见不待详释躁胜
寒静胜热
阳之躁胜阴之寒阴之静胜阳之热亦相
反而相爲用也
清静爲天下正
清静无爲也心者无一尘之滓寂然不动
也正犹正长之正犹言爲天下君也夫爲
天下之君者亦多事矣然弊弊焉有爲者
岂能爲之哉惟清静无爲者无爲而无不
爲故能爲天下正所谓相反而相爲用也
或谓胜热之静与胜寒之躁爲对各偏於
一惟清静之静无与爲对静中有动动静
一致而无所偏故能爲天下正其论虽
高盖非本?
右第三十七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车天下无道戎马生
於郊
却退也走马善走之马粪车粪载之车古
者每甸六十四井皆出戎马充赋有道之
世各守分地不相侵战故民间善马不以
服戎车而退却贱用之以服粪车而粪田
也戎马齐其力以备战者郊者二国相交
之境无道之世寇敌日侵郊外数战戎马
不得归育于国廐而生育于郊外也粪下
诸家并无车字惟朱子语録所说有之而
人莫知其所本今按张衡东京赋云却走
马以粪车是用老子全句则後汉之末车
字未阙魏王弼注去衡未远而已阙矣盖
其初偶脱一字後人承舛遂不知补车郊
叶韵阙车字则无韵
罪莫大於可欲咎莫大於欲得祸莫大於不
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
罪愆恶咎祸皆灾殃而祸重於咎兵端之
起其罪由於知土地之爲可欲知其可欲
务求得之则贪夺矣此灾殃之始也得之
不知厌足得陇望蜀则战争无已时此灾
殃之极也傥以各有分地不求广辟爲心
知自足之爲足则不贪夺战争而常自足
矣
右第三十八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天下万事万物之理皆备於我故虽不出
户而徧知天道者万理之一原内观而得
非如在外之有形者必窥牖而後见也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不知其备於我必出至一处而後知一事
故出弥远而知弥少乌能不出户知天下
哉不覆说见天道者未有不知目之万而
知本之一也故不复言
是以圣人不行而至不见而名不爲而成
不待行出而已如徧至其处故能悉知天
下之事不待窥见此物而後能名其理故
不窥牖而见天道也不爲而成言上二句
之效惟其不行而徧知万事不窥而洞见
一原故不待有所作爲而事事无不完成
也
右第三十九章
爲学曰益爲道日损
爲学者患寡而务博故日日有所增益爲
道者自有而反无故日日有所减损
损之又损以至於无爲无爲而无不爲矣
爲道者减损其有爲之事损之又损及损
之既尽而无复有可损则至於无爲也彼
有爲者爲一事不过一事爲十事不过十
事而已其未爲之事何啻千万不可胜穷
岂能事事而爲之哉惟无爲者一事不爲
故能事事无不爲也
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
下
无事无所事即无爲也因言取天下者亦
止是无爲盖德盛而自归之必用智力而
有作爲之事何足以取天下哉
右第四十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爲心
政和注曰圣人之心虚而能受静而能应
如镜对形以彼妍丑如谷应声以彼巨细
何常之有董思靖曰圣人无我其心不滞
於物而物来顺应王氏曰凡思爲应物而
有书云自我民聪眀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矣信者
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矣
民之善不善信不信圣人不分其是非皆
以爲善以爲信不惟善者得善信者得信
而不善者亦得善不信者亦得信矣得谓
民得此善信而不失盖不善不信亦化而
爲善信是人人得此善信也
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爲天下浑其心百姓
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歙歙缩意王氏曰心无所主也浑意无适
莫也诸本歙歙作惵惵或作怵怵皆恐惧
意惟王弼作歙以心无所主释之与上下
文意协董思靖曰浑混同盖融化其异混
合其同皆孩之谓不生分别苏氏曰天下
之善恶信僞各自是以相非圣人则待之
如一彼方注其耳目以观圣人之子夺而
一以婴儿遇之无所喜嫉是以善信者不
矜恶僞者不愠释然皆化而天下定矣○
歙音\/翕惵达叶\/切
右第四十一章
出生入死
出则生入则死出谓自无而见於有入谓
自有而归於无庄子曰万物皆出於机皆
入於机又曰其出不欣其入不讵又曰有
乎出有乎入皆以出爲生入爲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