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68674337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道德上经释辞,道藏辑要,用户68674337,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重刋道藏辑要心集九

体物子岫云王一淸释

道可道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

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世间之道有出世间之道世间之道有形有名有理有事

故可道可名也出世之道无形无名视不见听不闻故不容

言不能名也常者常住不灭之意盖其不变不易无始无终

不生不灭无欠无余本然之妙也这个本然之妙包含无量

爲造化之本舒之则徧满六虚无物不有无所不在卷之则

寥寂无踪不属声言非从名色若以声言名色求之则愈求

愈远愈穷愈离其终不可得也吁眞常之道悟者自得尽性

则明至之自见若向静中加存养或可见其端倪若在动中

见无相庶几识得头面恍惚杳冥元无定体有而无形极玄

极妙也玄也妙也毕竟不可见不可闻不可道不可名虚无

恍惚而非有也先天地以常存後天地而不灭冲灵恒存而

非无也溟涬之中神化变动虚无自然而生一气一气之中

而分阴阳阴阳交感而生万物吾知其所以生万物者理与

气也有理斯有气有气斯有形有形斯有名有名便属可道

也故知可道可名者乃太极阴阳五行万物君臣父子政教

之道之名而非眞常之道之名也故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

名非常名也天地者太虚中一大物也古初无物天地万物

自无而有故无者名天地之始谓之先天也道之体也在内

爲阴阳在外爲天地有天地然後有万物而有者名万物之

母谓之後天也道之用也无欲者未与物接虚心无爲本然

之妙也有欲者心与物交随境生识感通之机也观者摄境

归心谓之照也妙者微不可见也徼者有从此出也常於虚

心无欲之顷以观其本然之妙但见其浑浑沦沦寥寥寂寂

澄湛妙明胸中豁然无一物矣此所以爲本然之妙而爲吾

心之体也常於生心动念之顷以观其自然之徼但见其响

来则知物至则见顺其心则喜逆其心则怒伤其心则悲痛

其心则哀见善则知好见恶则知恶见利则知趋见害则知

避触处呈露不期然也此所以爲自然之徼而爲无心之用

也此两者谓有无也无欲有欲也有无者自然动静也无欲

有欲者无心动静也静爲体动爲用动合有静合无言此二

者同出之於常而有动静之殊程子云体用一源是也故知

无与有同出之於常无欲有欲同出之於心心卽性性卽道

而无所不同是皆出之於自然故曰同谓之玄也玄者自然

也自然者玄之标常之妙常不可见自然可见也玄之又玄

者妙中之妙自然而然也自然而然者莫能使之然莫能使

之不然也是以圣人法道自然圆明了知不因意念觉心常

照不关眼目无知而妙意行不见而诸法会以其内眞外应

此感彼符如阳燧方诸之於水火也重言这个自然玄妙不

由安排而其理有不可揜者盖出之於自然不得不如此也

天地之所以阖辟日月之所以往来阴阳之所以消长昼夜

之所以循环天地之间飞潜动植一切物性皆自然而然也

学者当於言象之外密尔参求以法其自然则心虚性寂无

蔽无私徼妙双忘无有一贯动静同源体用不二超然圆通

复乎眞常逃出阴阳脱离造化故知自然而然者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恶已善之爲善斯不善已故有无之相

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後之

相随是以圣人处无爲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

不有爲而不恃功成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善恶本无妄情分别故以顺理则爲美爲善悖理则爲恶爲

不善循其理以待物谓之美谓之善亦常分也若有心爲美

善之名则有不美不善者矣有美则有恶阴阳相因对待之

义也譬如天地万物自无生有岂能常有终必归无而有又

生无也无生有有生无故曰有无之相生也不难无以成其

易非易何以成其难因难成易因易成难故曰难易之相成

也因其长以形其短爲其短而形其长长形短短形长故曰

长短之相形也登其高俯见其下处於下仰见其高高倾下

下倾高故曰高下之相倾也非音则无以和其声非声则何

以成其音音和声声成音故曰音声之相和也瞻其前则彼

固爲前我爲随顾其後则我又爲前彼爲随也因前有後因

後有前故曰前後之相随也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

反复相因自然对待相偶虽欲间之不可得也其意盖谓有

美则有恶有善则有不善也莫若冥心复性善恶双忘无心

於美则无恶事无心於善则无不善也观夫圣人之处世也

顺理而爲未尝不爲时然後言未尝无言物至则应何尝以

多事爲畏而辞其劳也知生爲虚幻而不厚其生也知事之

当爲不恃之以爲功也此皆天理之自然人道之常分何有

於我哉噫圣人虽然无容心於美恶无容心於功业而天下

必以其功归於圣人虽欲去之不可得也故曰夫惟不居是

以不去也

不尙贤章第三

不尙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爲盗不见可欲使心

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

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爲也爲无爲则无不治

不务道德惟以爵禄爲尙才艺爲贤则人挟才艺轻趋而幸

进盖名者争之端也尙道德不尙才艺则小人不能逞其才

何争之有也不贵性命惟以货财爲难得而厚藏则盗贼怀

其心伺隙而窥窬盖利者盗之媒也贵性命不贵货财则盗

贼无所用其心何盗之有也心者神之舍目者神之牖神存

於内则潜之於心发於外则见之於目盖因目之妄见而生

种种分别之心起一切不正之念迷惑其性也是以圣人戒

人谨於目以静其心制於外以安其内如其非理则勿视之

一切分别之心无由而起不正之念从何而兴虽在可欲之

中而吾心如无欲是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也是以至人教人

治其身心也恬憺无思而心虚矣心虚则意定意定则神凝

神凝则气聚气聚而腹实矣退怯无欲而志弱矣志弱则无

爲无爲则精全精全则髓满髓满则骨强矣是以至人常使

民无知无欲者盖以养其本然之至灵而反於虚也间或有

当知当爲者但顺其理之自然而已顺理而爲虽有爲犹无

爲也无爲则心虚心虚性定道妙在躬何所往而不可哉故

曰爲无爲则无不治也

冲道而用之章第四

冲道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

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冲虚也和也道以虚爲体以和爲用不盈犹不满谓适中也

人惟虚其心以应物则无不中其节故无盈满之累也渊者

深沉难测虚静之谓虚静者万法之宗万善之源也挫刚戾

之锐惩其忿不害其气也解烦冗之纷去其累不耗其精也

韬其光不露其耀不自衒以伤神也混浊世不汚其眞不傲

物以链心也湛者静而明也若存者非有非无恍惚渺漠不

可定见之谓也若定以爲无周流乎天地之中无物不有无

所不在祷之则灵感之则应不得谓之无也若定以爲有莫

能测其端倪莫能见其踪蹟莫知其所以然不得谓之有也

恍惚有象渺漠难求自非至人孰能拟议老君自赞曰吾不

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象帝之先者鸿蒙混沌无象无光二气

未彰五行未立溟溟涬涬难以象求先天之谓也

天地不仁章第五

天地不仁以万物爲蒭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爲蒭狗天地之间

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大生之仁圣人大化之仁不仁者无心於仁之谓也天

地无心而化成至仁也而言不仁者谓其不私物也圣人有

心而无私至仁也而言不仁者谓其不偏爱也蒭狗祭品燎

帛之具祭则用之已则弃之言其适用适弃皆出於无心听

之於自然天地之於万物圣人之於万民皆然也天地运一

气生养万物生者自生杀者自杀以任其自然心普万物而

无心也圣人运一心教养百姓安其分乐其业富贵贫贱听

其自然以天地之心爲心也故知天地者乃无心之圣人圣

人者是有心之天地也橐龠虚中之器有鼓纳阖辟之机惟

虚故能纳而爲橐龠之体故动则生风而爲橐龠之用以其

中虚故能生气所以嘘之而不屈愈用而愈有也夫道不可

以言求也不可以数穷也若以言语象数求之则愈求愈远

愈穷愈繁不如默然忘言如橐龠中虚寂然中泊然一圆常

之妙於兹可见乌可多言也哉孔子曰予欲无言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卽此意也

谷神不死章第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

谷者虚也神者性之灵也谷神者虚寂不神之神也不死者

谓不昧其机也然此眞机虚寂有灵故称妙有有而无相假

名眞空妙有眞空玄牝根宗由是知之玄者虚灵之妙也牝

者窍也这个虚灵玄窍阖辟元气体性圆通爲生化之本在

人身天地之正中是造化根宗性命渊源实天地交界之所

阴阳混合之处水火交媾之鄕凝结圣胎之地精神魂魄皆

聚於此自古神仙修炼内丹皆在此处所谓玄关一窍是也

门者言天地万物皆从此虚灵玄窍中出也这个虚灵玄窍

总括众妙道所从出天地从生故曰天地根也绵绵者相续

不絶之意不间断之谓也若存者恍有惚无莫能定见似存

非存之谓也用之不勤者虚心无爲而已虚心而神自返也

无爲而气自复也神返气复吾身之玄牝立矣由是知之谷

神不死者虚心养神之喻言其体也玄牝之门者阴阳阖辟

之喻言其化也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者志意不分之喻言其

用也此言虚心养神神得其所养而返於心心不外驰而气

自还於身身心妙合神气归根结成大药谓之还丹乃不死

之道也故必用志不分冲和抱一绵绵续续以用之优游以

养之不可着之於有不可失之於无不可以有心守不可以

无心求以有心念之则非妙有以无心忘之亦非眞无惟相

见於混沌杳冥之中相接於恍惚虚无之内无中不无乃见

眞吾亦不知其所以爲吾噫惟无心者则能见其眞吾尽性

者则能知其眞吾此章玄奥爲金丹鼻祖岂易言哉而迷人

遽言之者盖亦不得已也盖伤仙道二百载寥寥也

天长地久章第七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

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

天地形气也旣是形气便有成坏又焉能久其所以能长且

久者以其无心故长久也以道论之若天地之长久亦须臾

间耳而其所谓眞常且久者有一亘古今不坏而常住者存

也由是知之天地随一气生养万物其生生者则未尝生以

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也人之所以不能与天地同其长久者

爲其感於见闻迷於觉知幻形桎梏贪生太厚情妄之心不

息嗜欲之心不休故也是以圣人法天无心灭除世幻体合

自然卑身以养志忘身以全眞人皆好高我独谦下人皆自

大我独柔弱人皆争先我独退怯後己先人故人尊之是谓

後其身而身先也人皆贪务我独损情人皆贵身我独忘形

人皆贪生我独学死不有其生故无死地是谓外其身而身

存也後身者屈己也外身者忘形也屈其己而不先故能在

先忘其形而不有故能长存其接诸物也大公至正而无私

其治诸己也明心尽性以复命与天地分一气而治虽若无

私适足以成其私也

上善若水章第八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

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

无尤

水之爲物柔弱无心归虚去实盈科後进不舍昼夜运之则

爲雨露流之则爲江河植者頼之以生汚者頼之以洁此水

之善利万物也壅之则止决之则流随方就圆听从於物谓

之不争也人之情喜荣恶辱好高而恶下水之性趋下处低

流汚以就秽宜其众人之所恶也若水之德滔滔东注不舍

昼夜冥契恒常不息之机故喻之爲上善也人能法之可以

进於道矣观其所居则安心处下而止於静居善地矣质之

於心则澄静虚明而能监物心善渊矣交之於物则利济普

徧彼此无私与善仁矣发之於言如潮汐进退不失其时言

善信矣施之於政平则无声无往不正政善治矣用以处事

则方圆曲直泛应适当事善能矣用之於时则春盈冬涸与

时偕行动善时矣人能明此七善则方寸不竞和顺谦虚而

无昧己自私之蔽恶性易而善性生胜心去而良心发退逊

慈柔与物无争盖争从心起以无心爲心又何争之有也故

用之而无过

持而盈之章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此章以戒盈挫锐爲喻而爲履盛满不知止者之鉴戒也戒

之哉满则覆太刚则折势必然也是故知盈满难持必有倾

覆之患己之而勿持则无满覆之累也揣治也器之锋锐必

有剸剧伤折之害愼之而勿用则无伤折之患也金玉货帛

积致盈箱满室适足以招祸且有时而尽岂能守之而无失

也若以富贵而骄人则必有盈满伤折之患自取其咎也孰

不知天道恶盈而益谦大丈夫功旣成名旣遂须知生如梦

幻富贵浮云当及时割爱跳出樊笼超然物外散诞无拘逍

遥自在以顺天之道以全天之与我者安乎自然颐眞保和

尽性至命岂不伟哉易曰不事王侯高尙其志范蠡扁舟於

五湖张子房从赤松子游是也

载营魄第十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

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爲乎天门阖辟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

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载者如舟车载物念虑营营魄之爲也魄属阴阴盛则害阳

盖言情炽则伤性也是以圣人教人抱元以定其性志一以

静其心常使神不离气气不离神神气冲和阳纯阴灭则魂

载魄谓之抱一无离也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婴方生也婴

儿未有知识其志专一其气柔和其心无妄其神不罢纯一

之意也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玄览者谓见闻觉知亦阴趋也

疵疚病也洗涤见闻减除知觉则情妄渐消尘缘渐息疑虑

消散何病之有也爱民治国能无爲乎民喻精气国喻身也

无爲则心虚心虚神凝神凝气聚气聚神和而吾之身民安

国治矣天门阖辟能无雌乎天门喻心阖辟喻动静雌者阴

情也而人岂不运心应物哉但无阴私情妄以障其心耳明

白四达能无知乎人之聪明仰观俯察通照物情无幽不烛

何理不明孰能终日如愚无识无知也圣人仁爱及物有生

之类莫不仁而爱之蓄而养之故曰生之蓄之也知生之爲

寄而不厚其生故曰生而不有也修齐治平分内事也何功

之有故曰爲而不恃也虽居於万民之上亦不知我之爲尊

何大之有故曰长而不宰也此皆圣人中心行道着见爲德

人人得而见之也故知圣人之德顺理而爲无有一毫人欲

私智增损於事物之上一切出於自然是故谓之玄德

三十辐章第十一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爲器当其无有器之

用凿戸牖以爲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

古人制器尙象车轮形圆象月其辐三十一月之数也毂者

虚中辖轴运轮以行地也埏埴和土成泥以爲器也戸者室

之穴也牖者通明处也无谓虚也车之无毂不能运行器不

中虚何以乘受室无戸牖其能出入车器室皆实有之利故

曰有之以爲利也车之毂器之虚室之戸牖虚通而爲之用

故曰无之以爲用也是故凡物之有形以爲利者皆赖无形

之妙以爲用也譬喻吾身有形也而其中有无形者而爲之

用岂特吾身凡天地万物皆然也胥元一日圣人言三十辐

共一毂以至於器室之论盖使学者体物之身匪徒事於文

也车器室之理先贤论之亦详不复赘言若夫体物知身则

言之者鲜体物知身之说譬头目耳鼻口体手足共成其身

虽然各有攸司乃块一物也而其知觉运动视听言嗅皆在

於吾而求吾之一字竟莫能指其端的处岂非无位之吾而

爲有数之身用哉此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也

五色令人章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

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爲腹不爲目故去彼取

人之初也性无不善浑然天理而精神魂魄意之五神安藏

於心冥然不见自能食能言而生识神便溺於见闻而迷其

眞至於日积月累习染渐深元初凿矣及其长也惟以名利

是求声色是好业力胜而道力微人欲炽而天理灭葢因眼

耳口心意五者爲之蛊也贪色不反以伤其神故目盲贪声

不反以伤其精故耳聋贪味不反以伤其眞爽失道味驰骋

田猎以动其意心乱发狂贵藏难得之货心惑怖盗日夜堤

妨则向之所谓五神者化爲五贼蛊我精神扰我魂魄耗我

元灵魅我眞性爲我之害也是以至人教人存五神斩五贼

实其腹以养气不悦目以乱心全诸内以养其眞忘诸外以

驱其妄故云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章第十三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宠爲上辱爲下得之若惊失

之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人之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及吾

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爲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爱以身爲天

下若可以托天下

宠谓荣宠辱耻辱也若惊者谓妄动其心然非性情之正也

何谓者设问之辞也凡人莫不贵荣而贱辱故以宠爲上辱

爲下也宠辱本无分别之者妄情也世俗旣以富贵荣宠爲

得志必以贫贱耻辱爲失时荣宠之也得必惊而喜之耻辱

之也失必惊而怒之是谓得之若惊失之若惊也患者忧苦

疾厄也身谓幻形非眞形也眞身无患被血月之躯爲之累

也达斯理者识破虚幻则知形非眞我悟物皆空则识外缘

虚假自然忘形去累业苦潜消复何患之有也此章之意盖

谓宠辱不足惊而人自惊之身不必贵而人自贵之良由以

情识妄动其心自私而贵其生其若心能忘也则宠辱不足

惊身能忘也则忧患不能入若以贵爱其身之心而贵爱天

下则知人卽我也我卽人也无一人不在贵爱之中无一物

不在慈祥之内故可以爲天下之寄托也寄托者如可以托

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义同

视之不见章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

不可致诘故混而爲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

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无色故视之不见道无声故听之不闻道无形故抟之不

得言此夷希微三者不能以言语审谛而分别之故云不可

致诘故混而爲一也求之於上而不见其明求之於下亦不

爲其晦求之於自古及今绳绳兮如是之悠久终不见其际

故不可得而名之然则归之於无物可也反复求之於无物

之地但见无状无象之中而有至妙至眞之理又不得谓之

无物也谓之有也而不见其形端谓之无也而物赖之以成

若有若无恍恍惚惚终不能以爲象以爲名也继而求之於

前而不见其有始反而求之於後亦不知其有终随迎始终

而莫能见复求之於古之道古之道本无求之於无而无亦

无则莫知其所以然矣然後始知此天地万物皆自古初之

无而生今之有也能知古初之始始於无始爲道之端绪者

谓之道纪也由是知之此道终不可以情求终不可以智知

也以形名求之了毋可得以皦昧察之湛不可分始终不能

穷随迎莫能见以无御有生化何穷

古之善爲士章第十五

古之善爲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爲之容

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兮其若朴旷

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淸孰能安以久动

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有道之士潜修宻行非人所知或有混浊世以链其心或有

凝神气以筑其基或求侣择地傲游湖海或韬光晦迹藏器

待时或纵酒放旷俄而冲举或禄仕济世倐而飞仙或积功

累行施符货药或潜藏岩穴辟谷炼形倐往倐来隐显莫测

其迹虽与人同其心则与人异韬光隐耀返情於空人所难

测故云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也其可见者观圣人之威仪应

事接物之迹耳践其迹者则知圣人之道不离日用作眞修

也观夫圣人之接物也遇事辄加戒愼而不敢轻发豫豫然

若冬涉川之难斯圣人之愼谨也虽然燕居独处常存谨畏

而不敢妄爲犹犹然若畏四邻之窃知斯圣人之愼独也终

日俨然如对大宾未尝造次斯圣人之主敬也其心涣然如

春冰融释斯圣人之无疑也其质湻厚如愚似讷其衷寛大

如谷中虚混俗同尘浑浑然与世爲一其迹未尝不与人同

也孰能者勉之之辞也孰能以久浊之水止而澄之徐徐而

自淸孰能以久动之念安而静之徐徐复其初也浊可淸也

非静久则不得念可息也非性定则不能保此道者惟虚其

中空空然不留一物故云不欲盈也是以圣人被褐怀玉外

爲狂夫如弊败之物无新成之可观此圣人之微妙玄通始

终莫能识也列子居郑圃四十年无人识者是能守弊者也

致虚极章第十六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

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

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至虚生神至静生气故知道从虚静中出致者造其极也守

者设其权也虚至大无际故言极静犹与动偶故言守静不

笃则动乱随之此言学者笃於静默爲本极於致虚爲成故

可见自性之原入眞实之地观夫万物并生於天地间莫不

繁秀畅茂其及蒂叶脱落津液归根故知此道出於虚而还

於虚物生於根而复归於根也万物归根乃谓之静至於静

极阳生物复畅茂谓之复命也窃知老子以虚极静笃而爲

归根复命之说者葢其使人疑妄归眞以复其初此复命之

常也若知其常则心虚性尽而道自明也不知其常则有妄

动妄作之举悖理招凶也知其常则心同太虚何物不容也

有容其德必大而无私何所不公也以公处世天下归之可

以爲王也王者之德与天契同德与天通无爲自然性成道

备悠久无疆终身用之何殆之有

太上下知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

犹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太古上古之世天下之民惟知有尊君而已及其後也始有

亲誉之意誉必生毁民僞兴焉故设刑法以威之始有畏惧

之心法严则伤恩始有侮慢之意数者良由在上之人去诚

用智而信不足其民始疑而不信矣民之不信而难治者盖

由上之有爲不尙眞实不务德化惟以言语爲贵以烦民岂

不愈重其疑而民不信宜矣莫若以不言之教无爲而治挽

囘太古湻风而民安俗美天下自然化也如是则功成事遂

百姓谓我自然也

大道废章第十八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僞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

忠臣

道生於天地之先涵仁义而潜智慧若任仁义而狥智慧则

离湻丧朴而大道废矣殊不知有仁义则有奸狡有智慧则

有诈僞有忤逆不和然後知有孝慈有奸邪乱国然後知有

忠臣此言大道行则仁义隐大道废则仁义彰莫若潜仁义

而屏智慧则奸狡无所逞其智诈僞无所用其情六亲自和

民安国治则孝子忠臣不知所在反民风於湻朴复太古之

自然而大道行矣此亦一时伤世思古之语也

絶圣弃智章第十九

絶圣弃智民利百倍絶仁弃义民复孝慈絶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爲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以圣智之用行则奸佞不能遁其情莫若絶而弃之使民复

於湻化之中而利民百倍於锄奸矣仁义之名立则忤逆不

彰而自显莫若絶而弃之则善恶而无所分别使民复於孝

慈矣夫巧足以生奸利足以招盗若絶机巧之心弃货财之

利何盗贼之有也圣智仁义巧利三者见之於外所以爲文

名兴而实丧三者絶而弃之其文虽若不足而其实则民有

所赖矣至人恐人不知其实之义故曰见素抱朴守本贞也

少私寡欲去妄情也

絶学无忧章第二十

絶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

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

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

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众人昭昭我独若昏众人

察察我独闷闷忽若海飂兮似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

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絶学者非不学也学至於无所学斯絶学也吾见今人块然

一物蠢尔无知遽云絶学无忧而言不必用心於学问此辈

正如盲人骑瞎马欲之东而往西欲往南而走北不知所从

相应何日易曰穷理尽性以至於命盖言学者始於穷理次

於尽性终於复命也故学务求理未有理不明而能尽其性

亦未有性不尽而能致其命也故知理者穷之而後可知也

尽心以求理然後得之未有不学而能自得者也学尽於心

则无所学而理明矣理明心尽而性亦尽故知性者尽之而

後可知也然人之性本寂感物而动以生其心心生性遂昧

矣若知得吾之性天元初无初亦无知识冥然一念不萌则

此心不生而吾之性复矣性复命至故知命者至之而後可

知也命者性中之妙??然冥然不可见闻者也列子云莫知

其所以然而然者命也命之理微故孔子罕言之孟子难爲

言而善养之浩然塞乎天地之间西昇经云我命在我不属

天地我不视不听神不出身与天地同其久我与天地分一

气而治者守本根也学至於命则无所学故曰学至於无所

学乃絶学也彼以文辞术艺而爲学者学其一而遗其二得

於此而失於彼惟恐见闻之不广求之於外常苦其不足故

忧也圣人足之於内而无所不知故无忧也譬如唯者应之

速而爲恭阿者应之缓而爲慢皆应声也相去不远而其爲

恭爲慢则相去远矣顺理则爲善悖理则爲恶同出於一心

相去不远而其爲善爲恶则相去远矣其意盖谓圣凡均之

爲学也相去不远而其爲圣爲凡则相去远矣窃知圣人之

心未尝不与人同凡人之所畏亦从而畏之如畏天命畏大

人畏圣人之言人之所当畏也若以此爲不足畏则肆情纵

欲荒亡招殃咎而莫知其极也众人以嗜味悦目爲乐熙熙

然躭嗜太牢以爽其口春登高台以悦其目圣人则澹泊无

爲似方生婴儿之未孩专气致柔如乘虚御风飘飘然莫知

其所止也众人贪欲无厌惟恐爵禄之不大财货之不多常

怀盈余之心圣人则捐情去欲遗其耳目犹恐捐之之不尽

沌沌然无知无识犹若一愚夫而游於世也众人昭昭而自

衒其明察察而自逞其智圣人则昏昏而不露其光闷闷而

不显其迹恍惚如在大海之中寥寥然而不见有边际也众

人皆有能有智圣人如顽若鄙西昇经云众人皆知得神而

生不自知神自生也自生者元妙也故知元爲化本妙是生

根万物赖之以生谓之母也由是知之圣人所以异於众人

者爲能抱元入妙守本根也故曰而贵求食於母经云常能

爱母身乃长久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爲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

兮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眞其中有信自古

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孔者大也道不可见而德可见故以德爲道之容也有道者

必有盛德之容然其动止合度威仪自然爲其胸中有大常

者存故曰惟道是从也道之爲物惟恍惟惚葢言此道恍有

惚无之谓也惚兮无而无中有灵恍兮有而有中无象极言

不可定之之意也窈者微不可见冥者幽不可测言此道妙

微而难爲议拟不能以知见求之之意也然恍惚窈冥之中

而有象有物有精者则是无中恍若有也其精甚眞其中有

信极言妙有而非无也惟其无中之有而爲有中之眞卽眞

空不空之谓也然此妙有前际无始後际无终亘古今不变

不易而常存故曰其名不去也阅者见也众甫者众理万事

也吾何足以知其事理之当然者盖以有此妙有而能通天

下之理审万事之情虚以待之顺以应之则无所不知也

曲则全章第二十二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

爲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

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

言哉诚全而归之

曲己成物物自归之不求全而自全也枉己从人人自信之

不求直而自直也洼下之地水必归之谦受益也弊则必新

晦必明屈必伸也少则得专一不杂故得也多则惑贪多务

得故惑也是以圣人冥心意以尽性与道爲一而爲天下後

世学者之式则也不以已之见而灭人之见是能兼人之善

而心愈明也不以自爲是而取人之是是能同人之德而德

愈彰也功成不自夸其功而功愈大也居上而不矜其长而

德愈尊也反覆言之皆不争之目也曲己成物而物莫能与

之争枉己从人而人莫能与之争故曰天下莫能与之争也

不求自全而人全之不求自直而人直之古之所谓曲则全

者其岂虚言哉是以天下之民皆赖圣人谦光布德之恩心

悦诚服必以其功归於圣人故曰诚全而归之也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爲此者天地天地尙不

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得者同於得失

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得者得亦乐得之同於

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有不信

自然者莫能使之然莫能使之不然也若执自然爲道则被

自然之所缚耳师云说自然来不自然是也经云天地神其

机则曰自然自知其不知则亦曰自然自然之妙惟妙於知

而所以妙则自乎不知然於道则未始有以自之然之则自

然之名亦强说也故知自然者神妙也神者莫知其所以神

而神妙者莫知其所以妙而妙甚至有不能以言语形容不

能以心思测度知其所以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名其所以名

而不知其所以名则自然之名又安在哉此自然之旨也故

五千文以自然爲道之极至所谓道法自然是也希少也自

然二字其言虽少适足以爲造道之要也飘风骤雨天地爲

之尙不能继之以终朝终日何也爲其迅疾暴戾发泄太甚

出非自然故也此章之意盖始学者动静语默穷达得失一

切循乎自然其若自私妄动猎等躁进一旦不继则爲飘风

骤雨离道失常反爲进修之累矣吁以天地之力尙不能久

何况人之轻动乎戒夫从事於道者当混心於事物以顺其

自然同於道可也同於得可也同於失亦可也同者随从之

意从乎道吾乐之从乎得吾乐之从乎失吾亦乐之以其得

失在物吾何有焉若知其得失本无何往不乐若以得失介

乎方寸者妄情也信者眞实也然此道须要见得个眞实处

释然无疑心地方是有功若有一毫疑二之心介乎方寸则

不得谓之眞实矣故曰信不足有不信也此章言道法自然

本无得失而随世得失或得或失听从於自然以任其所至

然吾未尝介乎得失之间此其所以爲自然之道也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

矜者不长其於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跂者起其踵而立以增其高跨者开其足而行以濶其步此

言好高自大者其终不能久之喻也自见者以爲天下莫我

善则不能兼人之善故不明也自是者以爲天下莫我能则

不能得人之能故不彰也自夸其功者犹恐人之不我知而

人反鄙之故无功也自矜其能者以爲天下莫我若而人反

卑之故不尊也此言盖爲好高好大自见自是夸功矜能者

之鉴戒也如斯之人学道如将盈余之食售人矜夸其富足

而反爲识者之所厌恶求荣反辱之辞也若有道者谦虚恬

退常若不足肯以此而自处之不处也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

爲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爲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

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浑沦无分之谓也或问此物曰此物无首无尾不

变不更非无非有非形非方无余无欠不减不增无来无去

不灭不生不黄不赤不白不靑无内无外无迎无将无声无

臭不低不昂寥廓太虚无象无光若有若无若存若亡用之

则行卷之则藏出入无时莫知其鄕生於天地之先寂然不

见其有寥然不见其边亘古今独立而长存不变不灭流通

於天地万物之中无殆无危爲生生之本化化之根天地人

物赖之以生故曰可以爲天下母也爲其无有不可得而名

之故以道而表之也以其包含无量独露无邻强以大而名

之言此道至大也自大而求之则逝而去矣自逝而求之愈

求而愈远自远而求之终不见其际反而求之恍在人心之

中强曰道也天地人三才也皆道之所生不言人而言王者

盖其爲人伦之首也而人惟知道大天大地大殊不知人与

天地并立爲三而王亦大故曰域中有四大而王处其一也

是以圣人教人笃静法地致虚法天澹泊无爲以法道淸静

其心纯粹其德动止中度左右逢原法自然也此言地天道

三者皆有自然之妙学者当法之也

重爲轻根章第二十六

重爲轻根静爲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

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此章言身心妄动而生轻躁使人以重轻缴其情也内重者

则无狂妄之轻心静者则无忿戾之躁故知轻以重爲本动

以静爲君也古者吉行乘乘车师行乘兵车皆轻车也後有

重车以载寝食服御之物谓之辎重也而轻车终日行不与

重车相离者轻以重爲本也虽然宴乐於荣观之胜境此心

超然如燕居无事之时不爲宴乐游观以累其心者动以静

爲君也万乘之主岂可妄动其身心乎身妄动尙失之轻身

犹臣故曰轻则失臣也心妄动则失之重心犹君天君内扰

失静之全故曰躁则失君也

善行无辙章第二十七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善闭无关键而不可

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

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

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行所当行虽行而无迹也中节之言虽言而无过也事至顺

应安用智术而计度也闭息内观虽无关键其可开也阴阳

妙合虽无绳约其可解也是以圣人随材用人故无弃人因

时制物故无弃物常存救人救物之心而念念相续是谓袭

明善者其德可法是因其善而从其善故曰师不善者其行

可戒是因其恶而知其爲善故曰资如其见可师者而不知

贵见可资者而不知爱虽有过人之智迷惑之大也能从其

师能取其资则爲进修至要之术也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谿爲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

其白守其黑爲天下式爲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

荣守其辱爲天下谷爲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爲

器圣人用之则爲官长故大制不割

知其雄守其雌者如勇力盖世守之以柔弱也谿低下水归

之人谦下众归之谦虚柔弱志意恒安乃见吾之常德不离

於身心如婴儿纯一和气常全也知其白守其黑者如聪明

圣智守之以愚闇也式轨则也若愚若昧不衒不矜而爲修

身之轨则乃见吾之常德而不差忒复无心於无欲湻湻和内

足也知其荣守其辱者如富贵尊荣守之以卑辱也忘其富

贵降志下心则其中寛大如谷之虚无物不容乃见吾之常

德充足无亏忠信质实抱朴还纯以复其初也木未斵曰朴

斵削然後成器朴喻道器喻法大道废有仁义刑政之意也

圣人用之则爲官长者盖言用仁义刑政以齐民也以道治

天下谓之大制也不割者言道与法不相离理事无碍之意

也其意盖谓器非木不成木非器无用圣人虽然用仁义刑

政皆出於无心顺事理之当然无爲而无不爲道体法用道

无法有言圣人以无心而治众情之意也

将欲取天下章第二十九

将欲取天下者吾见其不得已也天下神器不可爲也爲者败

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

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圣人之爲天下非取之也天下归之不得已而後起应天顺

人拨乱反正以安生民也天下神器不可爲者盖以天命有

在然非智力所能爲也天下好安静而恶烦乱归仁义而叛

残暴自然之理也若天命未革神器未归惟以智力而强爲

其祸不旋踵而至故曰爲者败之执者失之也故物之或行

於前或随於後或呴而温或吹而寒或强而大或羸而弱或

载而安或隳而危言天下之事虽有前後温寒强弱安危之

不一而其自然之机当然之理其势有所不可掩者然非智

力之所能爲但循理之自然无爲无执顺而应之以安其分

可也窃尝论之圣人之爲天下有可以取可以毋取可以取

者谓得天下以治其民汤武是也可以毋取者谓佐其君以

治其民契文王是也是以圣人未尝不爲天下也惟去其过

甚去其奢侈去其骄泰利天下之利而不私其利除天下之

害而不要其功无事无爲万民乐业四海慕德天下安甯然

後可以安大宝守神器虽有爲犹无爲也若行一不义杀一

不辜虽得天下弗爲也圣人之爲天下也如此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

兵之後必有凶年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

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非道非

道早已

燮理阴阳振纲肃纪正人伦美风俗兴礼乐明赏罚进贤远

奸去奢省费薄赋轻徭举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常怀以静

定不战爲策而民安国泰以道佐人主也不以兵强天下兵

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惧夫屠毒生民故也盖嗜杀人者

人亦杀之故曰其事好旋也师之所处民失耕耘而生荆棘

大兵之後伤天地之和故有凶年理必然也果者刚决也或

有弑君叛乱不得已以兵代天讨之或有侵境扰民不得已

以兵应之惟以刚毅之心决断之也如汤放桀武王伐纣孔

子诛少正卯兵莱夷之类以正拨乱天下响应此必胜之势

也善用兵者不敢恃众爲强惟以刚毅慷慨之气激厉士卒

秉正诛邪扶刚植纪也讨平之後不可以自矜其能自夸其

功自骄其志爲怀之以不得已之心则无矜无伐无骄矣若

恃其强爲国之固然非以道佐人主有胜必有败盛必有衰

势之然也譬如物壮则老若恃其强是谓非道知其非道则

速已之故曰不道早已也此章言人臣当以道事君不可妄

动干戈戕害生灵盖师出妨民生业杀害以伤天和杀人者

人恒杀之叮咛反覆戒人深矣

夫佳兵者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

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

爲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於

天下矣吉事尙左凶事尙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以丧

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有节制之兵谓之佳兵盖其以杀人爲事故曰不祥之器言

此不祥之器人所恶之故有道者不爲也君子居则以左爲

贵用兵则尙右何也盖其以杀人爲事故以丧礼处之右也

兵者用以杀人非君子之所乐爲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爲上

恬淡者静定无事之谓也间有不得已而用之者常怀静定

之心则无战矣以不战爲上策重民命也以战胜爲不美惧

夫杀人之多也若以战胜爲美是乐杀人矣盖嗜杀人者人

亦杀之岂能得志於天下吉事尙左凶事尙右偏将军之爵

本在上将军之下而反居其左何也古人立法盖谓用兵爲

凶事故以丧礼处之也幸而战胜以其杀人之多故以居丧

之礼而处之悲哀而泣之伤其死之众也

道常无名章第三十二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

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旣有夫亦将

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也

道者虚无自然妙絶难思亘古今而不变谓之常也以其无

形不可得而名之故曰无名也朴喻道小谓微也言此道微

妙至高至贵天下莫不尊之故曰不敢臣也若侯王得此理

以守其国则天下之民自然宾服从其化也天地相合阴阳

和也有道者心和心和则气和气和则人和而天地之和亦

应之矣以和感和天降甘露国之祥瑞和之徵也而天下之

民随情感化不待教令自然均平也天下和平始制法度示

之以向善去恶之方使之有所禁止而不敢妄爲也知其所

止则无殆无危以安其分遂其生也夫道之在天下也无物

不有无所不在如川谷之水必归於海谓天下之理其必归

於道之意也盖海者众水之会也道者众理之会也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

有志不失其所守者久死而不亡者夀

明公私之邪正辨善恶之是非谓之知人者智以根尘爲幻

假以虚灵爲根本不被物累不爲情牵谓之自知者明以血

气之勇而胜人爲有力以克去已私而复性爲自强知足者

澹然无欲而无所不足心有余裕故曰富强行者刚健不息

力行其道故曰有志造次须臾而弗离安心於虚返本还元

与道同其久故曰不失其所守者久朝闻道夕死可矣身没

而道存死而不亡者夀

大道泛兮章第三十四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

万物而不爲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之而不爲主可名於

大是以圣人终不爲大故能成其大

泛者充满流行之谓大道浩然充足周流於天地万物之中

运行不息恍然在左惚在右而无定形无定名也万物赖之

以生大道何尝辞其劳万物赖之以成大道不自名其功万

物赖之以养大道不自爲之主是以圣人法大道无爲之妙

无欲无私谦卑柔弱可名於小言民不能见其大也及其化

成天下万物归之圣人不以自爲尊然後始知圣人道与天

通而民始尊之可名於大也爱之养之归之大之以任其自

然圣人何尝容心爲之主无心於民而民归之无心於大而

民大之一切出之於无心以任其自至虽有济世之德泽民

之功皆吾性分中之所当爲岂可有心而爲之哉惟谦德之

不足无欲无私无爲无执以顺其自然而能功成事遂天下

化行此圣人终不爲大故能成其大之义也

执大象章第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客止道之出口淡

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可旣

大象无象视听不得言其虚也盖言〓〓心应物无所往而

不利故能通天下之几微而无所不当当则不害於理故无

所不安无所不平无所不泰也乐与饵声味俱美虽足以快

其心爽其口然皆外物也以其根尘幻假如过客止於逆旅

暂寄而已喻其不能久也道之出口虽然淡乎无味无色可

见无声可闻用之则无尽也迷人运笔至此而有感焉慨而

言曰道之出口淡乎无味视不见听不闻扩充而用之神妙

无方变化倐忽可以包天地而括三才可以贯金石而入水

火可以啸命风雷可以鞭龙作雨可以咒水草而驱邪愈疾

可以辟粒食而住世延年修之於内则聚灵爲宝超凡入圣

用之於外则调理阴阳济人利物玄神羽化其用何穷得之

者或不以鄙言爲妄也否则大笑之奈何愚人嗜色味以快

其心美其口如过客暂寄於逆旅何其小也何不游心於大

象造乎混沌鸿蒙之墟超然无外作天地间一大丈夫磊磊

落落散澹无拘岂不大快其身心也哉学者试於正心静默

之中以求之绵绵密密以用之而无间断力久工纯自然凿

开混沌探蹟太虚则大象可执鸿蒙可造矣

将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

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见其固张便知将歙见其示强便知其弱见其固兴便知将

废见其固与便知将夺此兵法虚实之理权谋徂诈之术也

其机虽隐微而其理亦甚明故曰是谓微明也柔弱者无争

虽有强暴莫能加之故曰柔弱胜刚强也夫鱼不可脱於渊

出於陆则死利器不可以示人堕其机则败利器者谓权谋

智力之术以胜人也怀胜人之心者则人亦怀胜心以应之

其必败故曰利器不可以示人也此言人以智谋求胜而天

下之智谋者众矣其或测其机以应之则有必败之患也是

故任智谋而背道如鱼之脱水则死利器示人则败也若以

道而示人人亦以道而应之我以柔弱而不争虽有刚强亦

不能加之於我如鱼之不离水不以利器示人也先儒谓权

谋狙诈之学皆原於此苏张申韩皆其流此言误矣岂不知

老子之道以仁义圣智而犹病之权诈肯爲乎其不待辩亦

已明矣如言柔弱胜刚强利器不可以示人者极言不可用

之之意然此经辞义含蓄多喻譬之言学者切不可以辞害

意而作眞实之语则有坚白异同之差矣

道常无爲章第三十七

道常无爲而无不爲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

鎭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法自然故常无爲无爲者道之常也或曰然则春生秋杀

岂非爲乎曰物之生也时至气聚不得不生物之死也时至

气散不得不死皆自然而然大道何常爲之有或问圣人之

无爲曰无爲者无心爲而爲也程明道云顺理卽无爲然非

块然不接人事如土木偶人召之不来麾之不去拱拳蹲踝

爲无爲哉殊不知圣人之心如明镜止水物至则照物去则

空事物之来一切循乎自然顺其理而应之以辅万物之自

然虽有爲犹无爲故曰无爲而无不爲也侯王若能法而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阴符吞墟录

亮眼的咸鱼

林阳自传琴弦上的年轮番外篇

呆萌的果果霸

别笑!本尊的灵宠是吃货

逆道诛天

替弟顶罪十年,归来抽我武神血?

百里长川

天刀耀世,侠义长存

风在吹的地

天榜

乘风御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