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散猫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5章 风雨欲来,上善若水,寻安,闲散猫咪,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怎么会这样?\"林素拿着拆迁通知书,手微微发抖,\"我们刚稳定下来...\"
我仔细阅读文件,发现确实如此。这条老街将被改造成商业步行街,所有住户和商户都要搬迁。
\"补偿款是多少?\"程明抢过文件,翻到最后一页,\"每平米一万二...我们店面四十平米,才四十八万?这点钱在成都哪里还能开店?\"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四处寻找新店面,但合适的铺面要么租金太高,要么位置太偏。眼看拆迁期限越来越近,全家人都焦虑不已。
一个雨天的下午,我独自坐在即将消失的店里,听着雨滴敲打窗棂的声音。五年来,这间小店承载了太多回忆——师父的铜药铲在这里熬过无数锅汤药;程明在这里从孩童长成青年;《青城药膳录》在这里续写了新的篇章...
\"程师傅在家吗?\"一个熟悉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我抬头看去,是陈老,身后还跟着几位老街坊。
\"听说您这儿要拆迁了,\"张老先生拄着拐杖说,\"我们几个老家伙商量了一下,不能就这么散了。\"
原来,这些老顾客自发组织起来,联名向区政府请愿,要求保护\"青城药膳馆\"这个非遗项目。陈老甚至动用了自己的人脉,联系上了文化局的领导。
\"药膳馆是非遗传承基地,\"陈老激动地说,\"怎么能说拆就拆?\"
我感动不已,但也不抱太大希望。毕竟,旧城改造是市里的重点项目,岂会为我们一个小店改变?
然而,奇迹真的发生了。一周后,区政府派人来考察,随后召开了协调会。最终决定:在新建的步行街专门划出一个位置,以优惠租金提供给我们继续经营;拆迁期间,暂时在社区文化中心设立临时营业点。
\"这是特例,\"文化局的领导解释说,\"'青城药膳'已经成为本区重要的文化名片,必须保护。\"
消息传来,老顾客们欢呼雀跃。张老先生甚至带来了自家酿的药酒庆祝:\"我就说嘛,好药膳难求,政府有眼光!\"
拆迁前最后一天,我们在店里举办了简单的告别仪式。老顾客们纷纷带来小礼物——陈老送了一幅\"药香永续\"的书法;张老先生送了一包珍藏多年的陈皮;就连七中的赵老师也带着学生们来了,送上了一本贴满祝福的纪念册。
\"程师傅,\"赵老师推了推眼镜,\"下学期我们想开设药膳兴趣课,您能来指导吗?\"
我欣然答应。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我突然明白:药膳馆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那口锅、那把铲,更在于这些因药膳而结缘的人。
搬到临时营业点的第一天,程明兴冲冲地跑来:\"爸!App测试版做好了,您看看!\"
我接过手机,屏幕上简洁大方的界面让人眼前一亮。\"药膳基础\"栏目里有十道经典药膳的制作视频;\"体质测试\"功能可以根据用户回答的问题推荐适合的药膳;还有\"在线问诊\"板块,由刘教授团队的中医师提供专业咨询。
\"太棒了!\"我由衷赞叹,\"这才是真正的药膳传播。\"
程明得意地笑了:\"等正式上线,我再添加AR功能,用手机扫一扫药材,就能显示属性和功效。\"
看着儿子兴奋的样子,我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对药膳充满热情,勇于创新。只是,他站在了比我更高的起点上。
临时营业点虽然简陋,但生意不减反增。许多老顾客不辞路远专程前来,还有看了App慕名而来的新顾客。最让我意外的是,不少外国游客也找上门来,体验这\"神秘的中国药膳\"。
\"程师傅,\"一位金发碧眼的法国女孩用生硬的中文说,\"这个汤,太神奇了!我头痛好多了!\"
我笑着递给她一张英文版的注意事项:\"回去后多休息,别吃生冷。\"
晚上盘点时,林素惊喜地发现:虽然店面小了,但营业额却增加了三成。\"App带来的新顾客占了一半,\"她翻着账本说,\"还有不少人在线订购了药膳包。\"
\"看来,危机也是转机啊。\"我感慨道。
程明突然冒出一句:\"爸,您说我们以后的新店,是不是可以做成'前店后厂'的模式?前面接待顾客,后面做药膳教学和研发?\"
\"好主意!\"林素附和道,\"还可以开辟一个体验区,让顾客亲手参与制作。\"
我们越聊越兴奋,仿佛已经看到了新店的蓝图。它不必很大,但一定要温馨;不必豪华,但一定要专业;不必赶时髦,但一定要与时俱进...
夜深了,我独自在临时搭建的厨房里擦拭师父的铜药铲。拆迁时,我最先抢救的就是这把铲子和《青城药膳录》的手稿。它们承载的不仅是药膳技艺,更是一份传承的使命。
窗外,成都的夜空繁星点点。我提笔在《青城药膳录》上写下新的感悟:\"世事无常,唯道永存。药膳馆虽迁,药香不散。今观明儿已得真传,更创新篇,老怀甚慰。愿此道如江河,奔流不息,泽被苍生。\"
明天,太阳照常升起。而我们的药膳之路,也将在新的地方,继续向前延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