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学
身无分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章 学,唐末:从一介书生到天下共主,身无分文,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李佑用手指蘸了蘸酒,先画一把弓,再画一只手,然后写个“射”字。又画一根矛,画一个跪地举物之人,在旁边写个“矮”字。
苏皓瞬间明白了其中含义,下意识拍手叫好,喊出口又临时改口:“好!好……好记性,教你这么久的功课你居然还记得!”
李氏突然抿嘴笑着问:“真的是兄长教的?”
苏皓脸皮够厚,反问道:“要不是我教的,难道还能是他自己琢磨出来的?”
既然要装,那就装到底!
李佑突然插话道:“我家公子说,确实有两个字用反了,但不是‘射’和‘矮’。”刘风既疑惑又好奇,问道:“是哪两个字?”
李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看向苏皓:“公子,我能说吗?”
苏皓一脸得意,故作洒脱:“说给他们听吧,都是自家人,不必藏着掖着。”
李佑再次用手指蘸酒,写下“麦”和“来”的繁体字。
李氏凑过来看:“这两个字怎么用反了?”
李佑引用《诗经》里的一句:“贻我来牟。”
刘风说:“那是通假用法,‘来’通‘麦’,不能证明这两个字用反了。”
李佑没有马上解释,而是写出一个“麦”字,然后把它的下半部分翻转为“止”。
刘风一下子懵了,“止”就是“趾”,“麦”字为什么要加脚趾呢?
真的用反了!
最初造字的时候,“来”表示麦子,“麦”表示来往。
《诗经》里的“贻我来牟”,并非通假字,而是麦子的正确写法。
刘风这下心服口服,起身作揖道:“数月不见,苏兄的学问竟有如此大的长进,小弟佩服至极!”
苏大少爷心里舒坦极了,抬手笑道:“不必如此,快坐下说话。”
李氏看看苏皓,又看看李佑,全程微笑,什么也没说。
周武偷偷给李佑竖了个大拇指,意思是你小子真厉害,今天可让公子露脸了!
厉害什么呀。
这是训诂学里的经典案例,有些老师第一堂课就会拿出来,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要是把这个都忘了,李佑前世的训诂学老师,怕是要气得穿越过来,把他揍一顿再穿回去!
当晚,众人在刘家留宿。
苏皓被刘老太爷请去吃饭,李佑则跟着刘家下人一起用餐。
“哥哥,你学问真好!”赋才由衷赞叹。
李佑还在装傻:“都是公子教的。”
“哥哥别哄我们了,”乐弦小声说,“少爷心虚的时候,习惯用右脚大脚趾顶鞋面,刚才我站在旁边又看到了。”
还有这种事?
周武喝止道:“闭嘴,这可是在刘家!”
哼哈嘿三人组立刻闭上了嘴。
周武把李佑拉到一边,偷偷塞给他一袋钱袋子:“公子很高兴,让你拿去买茶喝。”
李佑已经有了些经验,随手掂了掂,估计有七八贯铜子。
这样赚钱可真快,李佑恨不得天天帮苏皓装门面。
此时是月底,没法赏月,苏皓喝得酩酊大醉,被刘家仆人扶回客房休息。
李佑他们连忙上去接住,帮着脱衣脱鞋,然后把苏皓抬到床上。
苏皓醉眼朦胧,迷迷糊糊地说:“老周,明天去清风书院。你派人回家报个信,就说我要在那儿住两个月,陪子贤(刘风)闭关读书,准备明年的科举。”
周武小声嘀咕:“这不是没事找事嘛,家里难道不能读书?非得结伴去山里。”
“你说什么?”苏皓喝醉了听不清楚。
周武说:“我说好。”
苏皓又说:“几个孩子都一起进山,他们的功课也得抓紧,别成天只知道玩闹。”
“诶,好的,我记下了,你快睡吧。”周武敷衍着催促道。
苏家在颍上,历经几代繁衍,先后建了几座书院。
清风书院,位于祖宅南面的清风山。
明月书院,位于县城以西的明月岗。
还有一座书院,就在城郊的镇上。
苏家先辈,曾留下遗言,要变卖自己的产业建一座新书院。结果人眼一闭,两脚一蹬,子孙就忙着争夺家产,建书院的事儿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
第二日,刘风带着一个书童,和苏皓一起前往清风山。
苏家的子弟,也在那里寄宿读书,李佑终于要正式当伴读书童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