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珠记:三离三回悟本草》上卷
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芎珠记:三离三回悟本草》上卷,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陈老实听得入神,忽然想起前几日娃娃的头风病又犯了,用自家川芎煎药时,加了几片生姜,娃娃却喊着心口发闷。姑娘像是看穿了他的心思:\"川芎辛温,属阳,本是驱寒的良药,可你种的川芎,得了沉郁的土气,阳刚不足,阴湿有余,配上生姜的热性,就成了'相恶'——两味药凑在一起,反倒减了药效,还生了湿滞。\"
雨停时,姑娘起身要走,留下一篮草药:\"这是艾叶、紫苏,你拿去给那娃娃煮水泡脚,能驱驱风寒。等你悟透了'离'与'回',种出的川芎,才配得上'血中气药'的名号。\"陈老实追问她的姓名,姑娘已走出几步,回头道:\"我姓芎,就住在镇子西头的药圃里。\"
第三回:试移种初窥径,遇相克七情纠
得了芎姑娘的指点,陈老实选了块靠近水渠的秧田,把苓子重新栽下。他照着姑娘说的,将秧田的水蓄到刚好没过苓子根部一寸,不多不少,像给婴儿盖着薄被。没过三日,蔫耷耷的苗竟真的挺直了腰,叶片舒展如眉,透着青润的光泽。
这天,邻村的张木匠来找他,说自己做活时闪了腰,疼得直不起身,听说川芎能活血止痛,想讨些回去泡酒。陈老实取了去年剩下的川芎,心里却犯嘀咕:去年的药效果差,会不会耽误事?张木匠走后,他越想越不安,索性揣上刚采的新鲜艾叶,往邻村赶去。
到了张木匠家,正见他媳妇在煎药,药味飘出来,带着股苦涩的闷味。陈老实掀开药罐一看,里面除了川芎,竟还有当归和黄连。\"嫂子,这黄连是哪来的?\"他急问道。张木匠媳妇说:\"前几日闹肚子,剩了些黄连,想着一起煎了能败火。\"
陈老实跺脚道:\"坏了!川芎性温,黄连性寒,这是'相杀'啊!寒温相冲,川芎的辛散之力全被黄连压住了,别说止痛,怕是还会伤脾胃。\"他赶紧把药倒了,取出自带的艾叶,教他们用艾叶热敷腰部,又嘱咐:\"等我新种的川芎成了,单用它泡酒,加几片生姜,才能活血化瘀。\"
回来的路上,陈老实心里沉甸甸的。他这才明白,芎姑娘说的\"七情\"不只是药材的性子,更是种药人的心性——种不好药,用不对药,再好的方子也会变成害人的东西。他路过镇子西头,果然见有片药圃,圃里种着川芎、当归、白芷,排列得整整齐齐,却不见芎姑娘的身影,只有几只白蝴蝶在花丛里飞。
回到家,他翻出《蜀地药谱》,在\"七情\"篇旁添了几行字:\"川芎畏黄连,如阳遇阴,力不相敌;喜生姜,如友相助,气脉相通。\"写完忽然想起,父亲曾说过,祖上种川芎,总要在田边种几株白芷,说是\"芷芎同生,气味相投\",这大概就是\"相须\"吧。
夜里,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株川芎,根须在土里伸展,一会儿遇到温润的水汽,一会儿晒到暖烘烘的日头,浑身的脉络都舒展开来。梦中的芎姑娘站在田埂上,对他说:\"三月该挪窝了,坡地的火气能助你长筋骨呢。\"
第四回:明三离顺时气,应春生阴阳侔
三月初三,阳气升发,石羊镇的坡地上泛着淡淡的绿意。陈老实照着芎姑娘的嘱咐,将秧田里的苓子起出来,移栽到坡地。起苗时他特意小心,尽量带着土坨,就像给娃娃换衣裳,不弄疼娇嫩的肌肤。
坡地的土是沙壤土,透气得很,阳光一晒,暖意直往根里钻。移栽后的苓子,像是换了个精神头,没几日就抽出新枝,叶片边缘泛起微红,那是阳气蒸腾的迹象。陈老实每日来查看,发现坡地的土虽然不如秧田湿润,却更有\"劲\",抓着根须往深处走,像是在给药苗\"扎马步\"。
镇上的老郎中路过,见了他的药田,捋着胡须点头:\"这才是正经种川芎的法子。春水生其气,夏阳壮其骨,土气换得勤,药性才会活。\"老郎中说起前朝的事,说石羊镇的川芎曾作为贡品,那时的药农就懂得\"三移\",只是后来战乱,好多法子都断了传承。
\"郎中,您说这'三离三回',到底合着什么道理?\"陈老实问道。老郎中指着日头:\"春属木,木主生,故水生木,秧田养其生机;夏属火,火主长,故阳助火,坡地壮其筋骨;秋属金,金主收,故土生金,沃土成其形质。这是五行流转,也是药苗的性命节律啊。\"
陈老实茅塞顿开。他看着坡地上的川芎苗,叶片在风中摆动,像是在应和着日升月落的节奏。他忽然明白,芎姑娘不是什么外乡客,或许就是这川芎草木的精魂,是石羊镇土地里长出来的智慧。
这天傍晚,他又去西头的药圃,见芎姑娘正在采收薄荷,蓝紫色的布衫在夕阳里泛着柔光。\"姑娘,我懂了。\"陈老实深深作揖,\"离是为了让药苗遇见不同的气,回是为了让它们守住本真的性。\"芎姑娘转过身,手里的薄荷带着清凉的香气:\"懂得了气,才算懂了药。五月换沃土时,我再教你看'归经'。\"
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药圃的泥土里,像是两株紧紧相依的川芎。远处的岷江水,正哼着古老的调子,流向更远的田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