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和解少阳的千古绝响,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仲景妙用:

建安五年的南阳秋意浸骨,青瓦上的雨珠连成丝线,将张仲景的草堂织成一幅朦胧的水墨画。檐角悬着的铜铃被风撞出细碎的清响,混着药圃里泥土翻润的气息,在潮湿的空气里流淌。堂内火塘上的药罐咕嘟作响,却掩不住此起彼伏的咳嗽声——自八月以来,南阳郡内往来寒热之症大作,每日总有十数人扶老携幼叩响柴门。

一、暮色叩门:病家眼中的医者身影

酉时三刻,柴门“吱呀”推开,两个商队伙计半架着位中年旅人闯入。此人面色青白如浸过秋霜的梨,双颧却泛着不正常的潮红,每吸一口气,肩胛骨便在青布衫下凸起如嶙峋的山岩。“先生救我……”他抓住张仲景的袖口,指尖冷得像块生铁,“日间发热如焚,子夜却冷得浑身打颤,胸胁间似有巨石压迫,连喘息都牵扯着疼痛。”

张仲景的指尖搭上他的寸口,脉象弦细而数,如琴弦紧绷在潮湿的秋夜里。望向对方微肿的眼睑,忽然想起《黄帝内经》所言“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再观其胸胁苦满之症,分明是邪犯少阳、枢机不利之象。他转身提笔,竹简上的墨字在豆油灯下泛着温润的光:“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写到“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时,笔尖在砚台里蘸了蘸,忽然抬头望向窗外。

药圃里的柴胡正值生长期,三指高的幼苗在细雨中舒展着羽状复叶,叶尖的水珠滚落在暗紫色的茎秆上,像串起无数碎钻的珠帘。这是今春他亲自移栽的上党柴胡,根须在疏松的腐殖土中扎得极深,此刻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露出纺锤形的根茎,恰似人体少阳经通达表里的枢机。

二、釜中乾坤:药汁里的阴阳共舞

药童阿青在灶前拨弄火塘,松木噼啪作响,火星子溅在铁锅上。当十二味药材入锅,清水没过柴胡的茎秆时,张仲景忽然想起十年前的荆州之行。那是个暮春的傍晚,他借宿在猎户张老汉家中,见老人正用陶罐焖煮柴胡根酒,深褐色的酒液里泡着拇指粗的柴胡根,根须在酒中舒展如老龙摆尾。“胸胁被山猪撞了,疼得睡不着,”张老汉用葫芦瓢舀酒,酒香里混着柴胡的清苦,“这草根专走肝胆经,喝了能让淤堵的气血活泛起来。”

此刻铁锅里的柴胡随着水温升高,渐渐舒展开蜷缩的叶片,淡金色的木质部从绿色茎皮中透出,如同剥去铠甲的将军,露出内里的铮铮铁骨。黄芩的碎块在沸水中翻涌,将水染成透亮的琥珀色,与柴胡的青碧交织,恰似阴阳两极在釜中共舞。阿青用竹筷搅动时,柴胡的茎秆总往水面漂,黄芩却沉在锅底,一浮一沉之间,竟暗合了“柴胡升散、黄芩降泄”的配伍之妙。

药香从锅盖缝隙溢出,先是柴胡的清冽打头,如秋风扫过竹林;接着是生姜的辛辣跟进,像冬日里的炭火;最后大枣的甜润收尾,宛如春溪漫过鹅卵石。张仲景闭目细品,这气息竟在胸臆间划出一道弧线——从表入里,再由里达表,恰如少阳经作为“半表半里”之枢,往来调和的气机走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嫁给猎户相公,他逼我天天吃肉

哎啦啦

大谋谋天下

天民思想

从地狱里走来,自骄阳中盛开

司徒拂月

你们管这叫邪修?

炖汤的鸽子opop

仙子一起创业炒股票吧

胡思乱想的蛋

村乡满艳

林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