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蓝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3章 红指印的族谱,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梦幻蓝天,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回到合作社,他们将所有材料装订成册:手写谱系、家族树彩图、银牌照片、扫盲课本复印件,还有一份龙安心熬夜写的《苗族古歌文化价值阐述》。最后,吴晓梅用蓝靛布做了个封面,绣上\"务氏歌脉\"四个字。

\"完美,\"龙安心合上材料,\"明天我就送去县文旅局。\"

然而,材料的提交过程并不顺利。县文旅局非遗科的张科长——一个戴着厚眼镜的中年男子——翻看着那份精心准备的申请,眉头越皱越紧。

\"这个...不太规范啊,\"他推了推眼镜,\"我们需要的是标准的家族谱系表,最好是用民政局的模板。这个树形图虽然好看,但系统里没法录入。\"

龙安心耐心解释:\"苗族传统上就是用这种图形记录家族关系。您看,信息都很全,每一代歌师的特长都标注了...\"

\"还有这个银牌,\"张科长继续挑刺,\"怎么证明它就是歌师传承的信物?上面连个字都没有。\"

\"图案就是苗族的文字,\"龙安心指着照片,\"这个人形代表歌师,波浪线是声音的象征...\"

\"象征,象征,\"张科长不耐烦地打断,\"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证据。比如毕业证书、师承协议,最次也得有老照片吧?\"

龙安心深吸一口气,努力保持礼貌:\"张科长,苗族历史上长期没有文字,很多传统都是口耳相传。务婆已经九十二岁了,能提供的材料就这些...\"

\"那就难办了,\"张科长合上材料,\"没有规范材料,系统审核通不过啊。现在国家对非遗资金管得严,万一以后审计...\"

\"您看这样行不行,\"龙安心灵机一动,\"我们补一份声明,由村委会和寨老联合证明务婆的歌师身份,再附上她近年传承活动的照片和媒体报道。\"

张科长考虑了一会儿,勉强点头:\"先这么办吧。不过...\"他压低声音,\"实话告诉你,今年县里的非遗资金紧张,优先考虑能带动旅游的项目。你们这个古歌传承...是不是考虑包装成'民俗表演'?那样申请'非遗展示基地'更容易批...\"

龙安心握紧了拳头,又慢慢松开:\"张科长,苗族古歌不是表演,它是活着的史诗,记录了上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务婆会的一首《开天辟地歌》就有五千多行,比《荷马史诗》还长...\"

\"我知道,我知道,\"张科长敷衍地摆手,\"但上面要看的是经济效益。你说这些歌有几个人听得懂?不如搞点短小精悍的,加上舞蹈动作,游客喜欢...\"

走出文旅局大门,龙安心站在台阶上久久不动。九月的阳光依然强烈,但他心里却阵阵发冷。远处,一群游客穿着租借的\"苗族服饰\"——那些实际上与本地传统毫无关系的花哨服装——正在摆拍。导游拿着喇叭喊:\"来,看这边,笑一笑!体验原生态少数民族风情!\"

回到村里,龙安心没有立即去找务婆,而是独自爬上寨子后面的小山包。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村寨——鼓楼、吊脚楼、新修的合作社厂房,还有远处层叠的梯田。秋风送来稻谷的清香,也带来了务婆隐约的歌声。老人正在教几个孩子唱《节气歌》,稚嫩的童声与苍老的嗓音交织在一起,飘荡在山谷间。

\"就知道你在这儿。\"

吴晓梅的声音从身后传来。龙安心回头,看见她拎着个竹篮走上山坡,额头上挂着细密的汗珠。

\"给,\"她在龙安心身边坐下,从篮子里拿出两个还温热的糯米粑,\"阿妈刚做的。\"

龙安心接过粑粑,却没什么胃口:\"申请交上去了,但那个科长...\"

\"刁难你了?\"吴晓梅似乎早有预料,\"很正常。我小学毕业时办户口,派出所非要我证明'我爸妈是我爸妈',因为我家没出生证。\"

\"怎么会...\"

\"我妈在家生的我,\"吴晓梅平静地说,\"接生婆前年过世了。最后是务婆带着十个寨老去派出所,集体按手印证明我的身份。\"

龙安心咬了一口糯米粑,甜味在口腔中蔓延,却驱不散心里的苦涩:\"那个科长说,古歌不如民俗表演好申请资金...\"

吴晓梅的手突然握紧,捏扁了手里的粑粑:\"二十年前,政府派人来寨子里'采风',录了务婆唱的三天三夜古歌。后来听说出了唱片,务婆一分钱没拿到,连名字都被写错。\"

她望向远处的鼓楼,声音低沉:\"我外婆说,五十年代更糟。学校禁止说苗语,抓到要喝皂角水。务婆的哥哥因为偷偷教孩子们古歌,被罚在太阳底下跪了一天...\"

这些往事像一把钝刀,慢慢割开龙安心对\"民族文化保护\"的美好想象。他意识到,务婆不愿按手印的背后,是一代代苗族人对文化剥夺的痛苦记忆。

\"那为什么...\"他犹豫着问,\"务婆还愿意配合申请?\"

吴晓梅的目光变得柔和:\"因为她知道你是真心想保护古歌。那天你冒雨追回绣片,她就说'这个汉人娃娃不一样,他的心听得懂苗语'。\"

夕阳西下,务婆的歌声渐渐停息。寨子里升起袅袅炊烟,孩子们嬉闹着回家吃饭。龙安心和吴晓梅并肩走下山坡,影子在身后拉得很长。

\"我想再试试,\"龙安心突然说,\"既然县里看重经济效益,我们就证明古歌也能创造价值。\"

\"怎么证明?\"

\"把古歌转化成旅游资源,但不是低俗表演。\"龙安心的语速加快,思路逐渐清晰,\"比如开发'古歌徒步路线',每个站点讲一段迁徙故事;或者做'古歌晚餐',每道菜对应一句农事歌谣...\"

吴晓梅眼前一亮:\"还可以把务婆的银牌图案做成文创产品!真品留在她身边,我们只卖复制品和衍生品。\"

两人越说越兴奋,回到合作社立即着手起草补充材料。这次,他们从经济效益角度重新包装申请:古歌传承与乡村旅游的结合计划、文创产品的市场预测、甚至包括张明之前做的外国游客对原真文化的偏好调查。

一周后,龙安心带着厚厚一叠补充材料再次来到文旅局。张科长翻看着那些图文并茂的计划书,表情渐渐松动。

\"有点意思,\"他指着\"古歌晚餐\"的创意,\"这个可以和县里的'美食节'联动。不过...\"他压低声音,\"你们得在材料里多加几个'民族团结'、'乡村振兴'这样的关键词,上面爱看。\"

龙安心强忍翻白眼的冲动,点头应下。离开前,张科长突然问:\"那位老歌师...真的九十二岁了?\"

\"嗯,还能唱三天三夜不重复。\"

\"啧啧,\"张科长摇摇头,\"我奶奶七十就痴呆了...这样,你们准备一段五分钟的录像,老人家用普通话简单介绍下古歌,再唱一小段。这样评审会直观些。\"

这个要求让龙安心犯了难。务婆一辈子生活在苗寨,汉语只会简单的日常用语,更别说对着镜头说话了。但为了申请成功,他决定试一试。

回村后,龙安心和吴晓梅精心设计了一段\"台词\",用最简单的汉语介绍古歌,还特意选了一段旋律优美的《蝴蝶歌》片段。他们反复教了务婆一整天,老人学得很认真,但浓重的口音和语法错误让效果大打折扣。

\"算了,\"最后吴晓梅放弃道,\"还是让务婆说苗语吧,我们加字幕。\"

拍摄当天,务婆穿上了她最好的苗衣——那件六十年前结婚时穿的绣花对襟衣,已经洗得发白但依然精美。面对镜头,老人出奇地镇定,用苗语缓缓说道:

\"我是务妞,九十二岁。我从六岁学歌,跟阿妈学,阿妈跟阿妈的阿妈学...我们苗家没有文字,歌就是书,歌就是路,歌就是命...\"

她没有按准备的稿子念,而是即兴发挥,声音低沉有力。说到动情处,老人突然唱起了《开天辟地歌》的第一段,苍凉的歌声在鼓楼里回荡,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镜头外的龙安心虽然听不懂歌词,却感到一阵莫名的颤栗。

录像连同补充材料一起提交后,龙安心做好了长期等待的准备。没想到三天后就接到张科长电话:申请初步通过,下个月州里专家会来实地考察。

\"太好了!\"龙安心挂掉电话,第一时间跑去告诉务婆。老人正在鼓楼前晒太阳,闻言只是微微一笑,仿佛早已料到这个结果。

\"汉人娃娃,\"她用苗语说,\"你知道为什么我最后同意按手印吗?\"

龙安心摇头。

\"因为我想通了,\"务婆的眼睛在皱纹中闪闪发亮,\"汉人的纸会烂,但按在上面的苗家手印不会变。一百年后,有人看到那个红印子,就知道务妞这个人真的存在过,真的唱过那些歌...\"

她的话让龙安心喉头发紧。远处,合作社的烟囱冒着白烟,阿吉的摩托车载着新采摘的野果驶进院子,几个妇女笑着搬运包装材料。在这个看似普通的苗寨里,古老与现代正以奇妙的方式共存,而九十二岁的务婆,就是连接两个世界的活桥梁。

考察日定在十月十五,正是苗家的\"吃新节\"。龙安心计划让专家们体验最原汁原味的苗族文化——务婆主持祭祀仪式,村民表演传统歌舞,当然还有合作社的\"十二个太阳\"果脯和古歌文创产品展示。

一切都在有序准备中,直到考察前三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秋雨打乱了计划。连续两天的降雨让进村的路泥泞不堪,更糟的是,务婆因为冒雨采药发起了高烧。

龙安心冒雨去看望老人时,她正躺在床上,额头滚烫,却坚持要起来练习普通话。

\"别急,婆婆,\"龙安心按住她,\"先把病养好。考察可以改期...\"

\"不行,\"务婆虚弱但坚定地说,\"歌师答应了的事,死也要做到。\"

她让龙安心从床下拖出一个旧木箱,里面整齐地码放着几十个笔记本——那是务婆几十年来记录的古歌歌词,用汉字和苗语符号混合书写。

\"拿着,\"她递给龙安心最上面那本,\"这是我整理的《祭祀歌》全本,考察用得上...\"

龙安心接过笔记本,发现扉页上贴着一张老照片:一个苗族少女站在鼓楼前,手里捧着什么。照片已经发黄,但少女眼中的光芒依然清晰可见。

\"这是...\"

\"我十六岁,\"务婆的声音带着怀念,\"那天是我第一次独立主持'鼓藏节'祭祀。手里捧的是牛角杯...\"

照片背面用钢笔写着日期:1946年秋。龙安心突然意识到,这张泛黄的照片,可能就是务婆唯一一张年轻时的影像,也是她能提供的\"传承证明\"中最接近官方要求的一份。

\"婆婆,这张照片能借我用一下吗?考察结束就还您。\"

务婆点点头,闭上眼睛。龙安心小心地将照片夹进笔记本,冒雨返回合作社。雨水顺着他的脸颊流下,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他想起了务婆的那个红指印,想起了她说的\"纸会烂,但手印不会变\"。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九十二岁的老歌师用最原始的方式,为自己的文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考察能否通过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有人记得,有人传承,有人愿意为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作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

靠赶海起家,校花反过来追我

半白半黑

我正在古墓现场直播

风落樱满肩

技能全神话?抱歉,我掠夺的!

忘尘不忘仙

北凉世子?我让徐凤年当去

琅琊君

失踪十年后,大小姐回来了

荢璇

爆裂飞车:我的飞车是神兽

祈愿的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