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三袋盐的聘书
梦幻蓝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4章 三袋盐的聘书,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梦幻蓝天,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龙安心突然明白了林妍的急切。黔丰可以复制紫米的基因,可以模拟雷公山的土壤,甚至可以高薪挖走技术人员——但他们复制不出务婆与这片土地之间那种近乎神秘的连接,那种被《农业遗产》期刊称为\"活态知识体系\"的传承。
\"龙总!\"小李风风火火地闯进来,\"出大事了!快看热搜!\"
龙安心接过手机,屏幕上是一条刚冲上热搜第一的话题:#央视要来拍务婆#。点开详情,原来是《舌尖上的中国》官方微博发布预告,新一季将增加\"粮食的记忆\"单元,首期就要拍摄凯寨紫米和务婆的《播种歌》。
\"刚接到的电话,摄制组下周就到!\"小李激动得语无伦次,\"我们要不要重新包装?做个特别版?\"
龙安心笑着摇头:\"就按原计划。真正的'特别'不在包装上,而在...\"他指了指窗外务婆的歌声传来的方向。
---
收割前的最后一场仪式比龙安心想象的更隆重。尽管离正式收获还有两周,但务婆坚持要按古规举行\"问稻礼\"——向稻灵致谢并祈求顺利收获。
仪式定在清晨。龙安心天不亮就起床,发现吴父已经等在院子里。老人今天格外精神,那件对襟苗服洗得发白却整洁挺括,手里拿着一个竹编的小篮子,里面装着三根香、一小包盐和一壶米酒。
\"阿叔,这么早?\"
吴父点点头:\"活路头要比太阳先到田里。\"
两人默默走向试验田。晨雾中的紫米已经熟透,沉甸甸的穗子低垂着,在微风中泛起紫色的波浪。远处,雷公山的轮廓渐渐清晰,像一位守护者注视着这片土地。
吴父在田埂上摆好香炉,点燃三根香,然后从怀里掏出一把小小的银刀——龙安心认出那是杨公的作品。老人用银刀在食指上轻轻一划,将血滴入米酒中,然后缓缓洒向田埂。
\"血祭地母,粒粒归仓。\"吴父用苗语念道,声音低沉而庄重。
龙安心安静地站在一旁。东方的天空渐渐亮起来,第一缕阳光穿过云层,照在紫米穗上,那些饱满的颗粒顿时像无数颗细小的宝石般闪闪发光。
\"来。\"吴父突然递给他一根穗子,\"尝尝。\"
龙安心小心地捻下几粒紫米放入口中。生米的质感坚硬,但嚼碎后立刻释放出一股奇特的甜香,还带着淡淡的坚果味——这是超市买来的精米永远无法比拟的鲜活滋味。
\"甜吧?\"吴父难得地露出笑容,\"好米生吃都甜。\"
回村的路上,他们遇到了金教授和他的团队。学者们带着各种仪器,正准备去采集日出前后的数据。
\"太完美了!\"金教授激动地握着龙安心的手,\"我们刚对比了务婆《播种歌》里说的'露水重时测产量',发现这个时段的稻株含水量与最终产量确实存在相关性!\"
龙安心笑着点头。他早已不再惊讶于传统智慧的科学性——在凯寨的每一天,他都在见证这种古老知识与现代科技的奇妙共鸣。
上午九点,鼓楼前的空地上已经聚集了全寨老少。务婆今天穿上了那件六十年前的嫁衣,虽然尺寸已经不太合身,但那些精美的刺绣依然令人惊叹。中科院的女博士带着录音设备,正在调试一台看起来很专业的声波分析仪。
\"开始吧。\"吴家叔公敲响铜锣。
务婆站起身,苍老的声音唱起《丰收歌》的第一段。与《播种歌》不同,这首的旋律更加欢快,歌词描述稻谷如何从地母的怀抱中长成,如何吸收日月精华,如何最终回到人的碗里成为生命的力量...
龙安心注意到,女博士的声波仪屏幕上显示出奇特的波形——每当务婆唱到特定高音时,就会出现一种规律的脉冲信号。
\"这是什么?\"他小声问。
\"次声波!\"女博士兴奋地低声回答,\"人耳听不见,但植物能感知!《播种歌》里可能有促进生长的特殊频率!\"
仪式进行到一半,几个年轻人突然惊呼起来。他们指着手机屏幕,激动地交头接耳。龙安心凑近一看,原来是\"古歌米\"的第一批客户评价开始涌现——几乎清一色的五星好评,很多人惊讶于紫米的口感和香气,更有不少人被包装上的二维码内容震撼。
\"听务婆唱歌煮饭,米饭都更香了!\"一条评论这样写道。
最令人意外的是,不少消费者自发上传了扫描二维码后听到的《播种歌》片段,相关话题#听老祖宗的话种地#已经登上热搜。小李兴奋地宣布,预售订单突破了两万单,合作社的网店服务器一度崩溃。
仪式结束后,金教授拉着龙安心来到办公室,电脑屏幕上是一组复杂的气象数据。
\"看这个!\"学者指着两条几乎重合的曲线,\"蓝色是务婆《播种歌》里提到的物候标志,红色是过去五十年气象站记录。除了2010年那个极端的暖秋,误差从未超过三天!\"
龙安心若有所思:\"所以苗族先民是靠千百年的观察...\"
\"不只是观察!\"金教授激动地调出另一张图,\"这是一种系统性的知识编码!《播种歌》里提到的'云走东,一场空;云走西,披蓑衣',我们做了统计分析,准确率高达78%!\"
正说着,吴晓梅匆匆进来:\"中科院的人想请务婆去北京做报告!\"
龙安心和金教授同时摇头:\"她不会去的。\"
\"没错。\"吴晓梅笑了,\"但她说可以录视频。还有个条件...\"
\"又要盐和铁锅?\"金教授半开玩笑地问。
\"不是。\"吴晓梅的表情变得认真,\"她要科学院帮忙找一样东西——1958年被收走的那本《百苗图》。\"
龙安心和金教授面面相觑。《百苗图》是清代绘制的苗族生活图志,现存完整版寥寥无几。1958年,凯寨确实有一本祖传的《百苗图》,但在\"破四旧\"运动中不知所踪。
\"她说那本书的最后一页,\"吴晓梅继续道,\"记载着紫米的秘密。\"
---
当天晚上,合作社召开紧急会议。央视的拍摄在即,\"古歌米\"的订单暴增,而黔丰农业的威胁依然存在...龙安心提议趁热打铁,将务婆的气候智慧转化为实用产品。
\"农事历App?\"小李挠着头,\"市面上已经有了啊。\"
\"不是普通的日历。\"龙安心在白板上画着示意图,\"结合务婆的古歌和实时气象数据,为不同地区提供种植建议。最重要的是——\"
他敲了敲键盘,投影仪上显示出一个NFt平台的页面:\"把每年的农事历做成限量版NFt,销售收入用于购买农业灾害保险。\"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老人们一脸茫然,年轻人则兴奋地交头接耳。吴晓梅轻声用苗语向吴家叔公解释什么是NFt,但\"数字收藏品\"这个概念显然超出了老人的理解范围。
\"看不见的契约?\"吴家叔公皱起眉头,\"那怎么保证灵验?\"
\"可以用区块链...\"小李刚开口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赶紧改口,\"就是...一种新的'议榔石',全天下的人都能作证。\"
这个比喻似乎起了作用。几位寨老低声讨论着,不时点头。龙安心趁机展示了一个原型设计:每个NFt都是一段务婆唱《播种歌》的独特视频,附带当年气候预测和种植建议。
\"购买者不仅是支持传统知识保护,还能获得实际使用价值。\"龙安心解释道,\"比如今年厄尔尼诺现象明显,系统会提前预警...\"
\"就像务婆看云识天气!\"小李恍然大悟,\"只不过用了卫星数据!\"
方案最终获得通过。当会议结束,众人散去时,龙安心独自留在办公室完善细节。窗外,务婆的歌声隐约传来——老人正在为明天的录制练习。那苍老而有力的旋律穿越夜色,与虫鸣、风声混在一起,仿佛土地本身的呼吸。
龙安心突然想起林妍的电话。三千万的投资确实诱人,但有些东西是金钱无法衡量的——就像务婆坚持要的三袋盐和一口铁锅,就像吴父滴在田埂上的血,就像《播种歌》里那些被科学验证的智慧...
手机震动起来,是金教授发来的消息:\"找到线索了!国图可能藏有凯寨那版《百苗图》!已联系馆长调阅...\"
龙安心走到窗前。月光下的梯田泛着微光,紫米穗子沉甸甸地低垂着,仿佛在向大地鞠躬——就像那些真正懂得耕作的人,永远保持着对自然的最基本敬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