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四十二章 搁置争议,十国风华,洱月,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范质的话音刚落,素来明哲保身的李谷,这个时候也是帮腔道:“陛下,臣以为:文为时而着,这篇《农桑赋》,错在格律,却胜在‘桑苗嫁接’‘蚕室控温’的实务之论,于民生有用;反观有些格律工整的卷子,通篇空谈‘农桑重要’,却连桑苗何时下种都不知,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王峻看着面前的范质、李谷,突然的神色一缓,浅笑一声道:“我说的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你们二人却以赵上交所犯之事,瑕不掩瑜,难得尔等忘了昭烈皇帝告诫之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你们二人如此偏袒赵上交,莫不是赵上交的同党不成?”
范质闻言,非但不惧,反而上前一步,朝服的广袖在殿内地板上扫出浅痕:“王相此言过矣。昭烈皇帝说‘勿以恶小而为之’,是诫人不为恶行。赵侍郎取中落韵之卷,是因其实务之才难得,属‘取长容短’,非‘为恶’——若连这都算‘恶’,那臣当年在澶州治水,为赶工期暂用沙土填堤,岂非也成了‘恶’?”
他目光扫过殿内,声音愈发沉稳:“臣与赵侍郎共事十载,知其为人:宁肯漏取十个空谈之辈,不肯错放一个实务之才。此次落韵之错,是失察,非偏袒。王相若因这点疏漏便斥为‘同党’,怕是寒了天下想做事的臣子的心。”
李谷也躬身道:“臣附议范大人。那篇《农桑赋》,臣也有所耳闻,甚至给一些懂农学知识的人讲来,无不赞誉道:‘此子若入农官,三年能让开封府桑产量增三成’——这般于国于民有益的人才,因落韵便弃之,才是真的‘因小失大’。”
他看向王峻,语气带着几分恳切:“王相素以国事为重,当知‘规矩’是为‘成事’服务,而非捆住做事的手脚。”
王峻盯着二人,忽然笑了:“范大人说的‘做事’,李大人说的‘益民’,都有道理。我还是那句话,规矩一旦松了口子,今日能容落韵,明日便敢容错字,后日连文理不通都能取中——到那时,‘糊名’取中的究竟是人才,还是草芥?”
王峻说完这话后,就转向郭威:“陛下,臣并非针对赵侍郎,是怕这‘取长容短’成了‘徇私’的幌子。”
郭威指尖在御案上轻叩,目光落在那篇《农桑赋》上,缓缓开口道:“范质说得对,是‘失察’而非‘为恶’;王峻也没错,规矩确需守住。”
然而,正当郭威欲续言之际,一阵突如其来的剧烈咳嗽打断了他,他迅速取过手帕,轻拭嘴角,动作干净利落。待喘息稍定,他的眼神逐一掠过王峻与范质,语气中带着几分赞许:“王相秉持规矩,范卿注重实务,皆是为大周社稷尽心竭力。往后选拔人才,既要考核学识格律,更需看重实干能力。至于今日所议之事,朕略感疲惫,不妨容后再详加商议。”
此时,殿内檀香恰好燃尽,内侍悄无声息地换上新香,袅袅青烟悠然升起,与轻轻摇曳的九龙幡交织成一幅静谧的画面。内侍见状,机灵地高声宣布:“退朝!”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