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忆lt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8章 悲剧收场的长孙无忌(3),大唐帝国的辉煌与变迁,方忆lt,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吕温和刘昫的褒贬不一,前者盛赞长孙无忌为周公般的匡扶者,强调他在安定社稷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同时表达了对其不幸遭遇的惋惜。后者虽肯定了长孙无忌早期的政治成就,但对他在后期处理废后等问题上的表现提出了严厉批评,认为这是导致他最终悲剧性结局的原因之一。

宋祁对于长孙无忌的评价较为中肯、客观,既肯定了他与褚遂良等人在贞观年间对政局稳定的作用,也指出了高宗时期由于君主昏聩而导致的政治错误。宋祁还特别提到如果长孙无忌没有参与迫害江夏王李道宗和吴王李恪,那么他的品德可能会更加完美。

曾巩则从整体上肯定了长孙无忌作为一代名臣的地位,列举了他在房玄龄和杜如晦时期的诸多同僚,显示了当时朝廷人才济济的局面。

张唐英认为长孙无忌是冤屈的,但也怀疑这可能是对他先前行为的一种报应。范祖禹则批评了长孙无忌在接受高宗赏赐时不加拒绝的行为,认为大臣应当以义正君,而不是被利益所迷惑。

张燧和丁耀亢分别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长孙无忌在吴王恪案中的角色以及他最终命运背后的因果关系。他们认为,长孙无忌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不幸,也是历史规律的一部分,提醒后人要谨慎行事,以防类似的悲剧重演。

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对长孙无忌有着极为严厉的评价,他认为一些无知之人或许会因为长孙无忌在稳定嫡嗣方面的作用而对其赞誉有加,但实际上,长孙无忌却是唐朝衰败的罪魁祸首。他指出,长孙无忌作为李世民的舅父,本应以国家利益为重,但他却因私情偏袒自己的外甥,这种行为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却埋下了日后大唐动荡的种子。

龚炜深入剖析了武则天之乱的根源,认为这一切始于徐世积那句“陛下家事”的轻率言论,但追根溯源,实际上是由于长孙无忌出于私心偏爱自己的外甥所致。当唐太宗决定废黜太子李承乾时,长孙无忌等人极力支持晋王李治继位,尽管太宗后来对此感到后悔,并有意改立吴王恪。然而,考虑到更换太子对国家稳定的潜在影响,这一决定并未轻易改变。李世民深知李治这个儿子的性格特点,认为吴王恪才更像自己,也更适合继承大统。然而,长孙无忌却坚决反对,就因为他意识到吴王恪并非出自长孙氏家族。最终,高宗即位后,唐朝经历了严重的内乱和耻辱。龚炜感叹道,人臣若被私心所蒙蔽,不仅危害国家,也终将自食恶果,其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蔡东藩则对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未能在关键时机提出正确的谏言表示遗憾。他认为,这两位大臣在武则天入宫之初未能及时劝阻,等到要废黜王皇后时才想起采取行动,这显然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蔡东藩指出,政治家应当具备预见性,提前洞察潜在危机并加以防范,而不是在事后补救。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这方面的失误,不仅反映了他们决策上的迟缓,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先几已昧,后悔曷追?”

以上这些评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长孙无忌复杂的历史形象。无论是乾隆帝的尖锐指责、龚炜的历史反思,还是蔡东藩的遗憾与警示,都为我们理解这位唐朝初期的重要政治人物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历史人物的行为往往交织着个人情感与国家责任,他们的选择不仅塑造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为后世留下了值得的思考材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游戏竞技小说相关阅读More+

风雨兼程的逆袭路

哈哈小哥哥

海虎:龙之归途

紫金在召唤

杀人就变强我从屠宗开始证道成帝

渐渐无书

上恋综拆CP!她发癫整顿娱乐圈

梨窈窈

分手后:前女友仰望我登顶

半世浮闲

云澜乱世志

墨吟风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