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三为宰相的姚崇(2)
方忆lt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4章 三为宰相的姚崇(2),大唐帝国的辉煌与变迁,方忆lt,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3.科学组织灭蝗
一些地方官员,如汴州刺史倪若水,起初拒绝配合捕蝗行动,认为只有通过修养德行才能消除天灾,并引用前赵刘聪除蝗失败的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些反对意见,姚崇写信反驳说,刘聪是一个篡位者,其德行不足以战胜灾害;而当今的皇帝圣明,应当相信正义能够克服困难。他还提到古代良守的故事,指出良好的治理可以防止蝗虫入境。最终,倪若水被说服,开始配合消灭蝗虫的工作。
在姚崇的坚持和努力下,虽然连年都有蝗灾发生,但并没有造成大面积的饥荒。这次成功的蝗灾应对不仅减少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而且树立了一个依靠科学手段解决问题的典范。姚崇的做法体现了他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以及他对国家利益的高度责任感。姚崇的行动为“开元盛世”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成为了后世处理类似问题的重要参考案例。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开元四年”应是公元716年,而不是713年,后者是先天政变发生的年份。
晚年荣宠
姚崇在晚年依然深受唐玄宗的倚重,即便在他因疟疾卧床不起期间,皇帝也对他关怀备至。由于姚崇在京师没有自己的住宅,寓居于罔极寺中,患病后唐玄宗每日派遣使者数十次前去探望,并且每遇军国大事都征求他的意见。为了方便姚崇参与政务,唐玄宗采纳了黄门监源乾曜的建议,命令姚崇搬入四方馆居住,并允许家属侍奉其病榻之前。面对这一安排,姚崇认为四方馆是存放官署文书的地方,不适合病人居住,因而极力推辞。但唐玄宗回应道:
“设置四方馆就是为了服务官员,朕安排您住进来,是为了国家考虑。如果可以,朕恨不得让您住进宫里,您不要推辞!”
尽管姚崇是一代贤相,但在家庭教育方面却有不足之处。他的儿子姚彝、姚异广交宾客,招权纳贿的行为受到了舆论的批评。此外,中书主书赵诲因接受胡人贿赂而被揭露,虽经姚崇极力营救,但唐玄宗对此非常不满,在赦免京城罪囚时特地注明将赵诲流放岭南。这使得姚崇感到忧惧不安,数次请求辞去宰相职务,并推荐广州都督宋璟继任。最终,在开元四年(716年)十月,姚崇被罢免了宰相之职,改任开府仪同三司。即使如此,唐玄宗对姚崇仍然极为尊重,让他五日上朝一次,遇到重大政事也专门征询他的意见。
到了开元八年(720年),唐玄宗封姚崇为太子少保,但姚崇因病未能接受这一职位。开元九年九月初三日姚崇病逝,终年七十二岁。他去世后,被追赠为扬州大都督,谥号“文贞”或“文献”,显示了朝廷对其一生贡献的高度评价。
即便在姚崇去世多年之后的开元十七年,唐玄宗再次追赠姚崇为太子太保,以表彰他对唐朝的卓越贡献。姚崇的一生不仅体现了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改革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他在个人生活中的某些遗憾,如子女教育问题,但这并不影响他作为一代名相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光辉形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