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南方事变!
华流小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4章 南方事变!,系统:我周天子,天下一统啦哈哈,华流小子,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江宁城的深宫之中,建文帝朱允炆正襟危坐,等待着北伐军的捷报。然而,传来的消息却如晴天霹雳,让他瞬间从龙椅上弹起,面色苍白。
“什么?北伐军惨败?这不可能!”朱允炆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他的眼神中充满了不可置信。他的双手紧紧抓住龙椅的扶手,指节因为用力而变得苍白。
消息像一股寒流席卷了整个宫殿,宫女和太监们纷纷停下了手中的活计,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惊恐和不安。大殿内的气氛一下子凝重起来,仿佛连时间都停滞了。
朱允炆的心中充满了愤怒和失望,他的脑海里回荡着北伐军的豪言壮语,而现在,这一切似乎都成了笑话。他的身体微微颤抖,他的眼前一黑,突然感到天旋地转。
“皇上!皇上!”身边的太监和宫女们惊慌失措地喊道,他们的声音中带着哭腔。朱允炆的身体缓缓倾斜,最终无力地倒在了龙椅上,晕了过去。
“快,传太医!”大殿中响起了焦急的喊声,太监和宫女们手忙脚乱地围了上来,他们试图唤醒朱允炆,但他却没有任何反应。
当他再次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龙床上,四周是熟悉的宫女和太监。他的头还有些晕,但意识已经清醒。
“陛下,您终于醒了。”一位宫女轻声说道。
朱允炆坐起身,揉了揉太阳穴,试图驱散脑海中的迷雾。
“朕...朕这是怎么了?”他的声音有些沙哑。
“陛下,您在朝堂上晕倒了。”宫女小心翼翼地回答。
朱允炆的脑海中闪过刚才的情景,他记得自己看到了那份战报,然后...然后他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战报...战报在哪里?”他急切地问道。
宫女递上了那份沾着尘土的信函,朱允炆接过,再次展开。他的目光再次落在那一行行触目惊心的数字上,心中的震惊和愤怒再次涌上心头。
“两百万...一万余...”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自嘲,“朕的天朝,竟然如此不堪一击吗?”
他的目光变得坚定,他知道自己不能在这里倒下。他要站起来,他要找出原因,他要为那些牺牲的将士们讨回公道。
“传朕的旨意,召集群臣,朕要...”朱允炆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他的话语在大殿中回荡,仿佛在宣告着一个新的开始。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朱允炆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他环顾四周,大臣们一个个正襟危坐,表情严肃,仿佛在等待着一场暴风雨的来临。
“诸位爱卿,”朱允炆的声音打破了沉默,“今日召集大家,想必大家已经知道原因了。北伐军的惨败,两百万大军,竟然...竟然牺牲了一百二十一万!”他的声音突然提高,带着一丝难以置信。
大臣们面面相觑,有的低头沉思,有的面露难色,有的则是一脸的震惊。
“陛下,这...这实在是...”一位老臣结结巴巴地开口,似乎在寻找合适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震惊。
“实在是奇耻大辱!”朱允炆打断了他的话,语气中带着一丝愤怒,“朕的中央军,竟然如此不堪一击?这是对大明帝国的侮辱!”
大殿内的气氛更加紧张,大臣们纷纷低下头,不敢直视皇帝的目光。
“朕要的是胜利,不是损失!”朱允炆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他的目光如炬,扫过每一位大臣,“朕要的是对策,不是借口!”
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间竟无人敢开口。
“陛下,”终于,一位年轻的将军站了出来,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虽然此次战败,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总结经验,整顿军纪,定能重振旗鼓。”
朱允炆的目光落在这位年轻将军的身上,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说得好!”他点头道,“朕要的就是这样的气魄!但是,光有气魄还不够,朕要的是具体的计划,是能够扭转乾坤的策略!”
大臣们开始窃窃私语,讨论着可能的对策。朱允炆的目光在他们之间游移,他知道,这场会议将会是大明帝国命运的转折点。
“陛下,”一位文臣站了出来,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臣以为,此次战败,并非仅仅是兵力的问题,更在于我们对敌人的了解不足。”
“说下去。”朱允炆鼓励道。
“是,陛下。”文臣继续说道,“燕王军以及姬家军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熟悉地形,且善于利用地形进行游击战。我们若想取胜,必须改变策略,深入研究敌人的战术,同时加强我们的情报收集。”
朱允炆点了点头,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满意。
“好,那就从情报收集开始。朕要你们立刻行动,收集一切有关燕王军和姬家军的情报。同时,整顿军纪,加强训练,朕要的是一支能打胜仗的军队!”
大臣们纷纷领命,他们知道,皇帝的决心已经下定,大明帝国的反击即将开始。
朱允炆的目光再次扫过大殿,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朕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大明帝国的荣耀,必将再次照耀四方!”
朝堂之上,朱允炆的脸色比往日更加凝重,他的目光如炬,仿佛要穿透那一纸战报背后隐藏的真相。报信兵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每一个字都像一记重锤,敲打在在场每个人的心上。
“天朝北伐军在北方对农民工人商人资本家贵族乡绅地主甚至是官府进行了抢劫屠杀强奸等诸多罪行,所以北方帝国的上至贵族下至百姓对北伐军都是痛恨至极!”报信兵的声音有些颤抖,仿佛在宣读自己的罪状。
大殿内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大臣们的表情从震惊到尴尬,再到愤怒,变化莫测。他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龙椅上的朱允炆,等待着他的反应。
朱允炆的嘴角抽动了一下,他的手紧紧地抓住了龙椅的扶手,指节因为用力而变得苍白。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这简直是奇耻大辱!朕的北伐军,竟然...竟然沦落到如此地步!”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愤怒和失望,仿佛一尊被触怒的神明。大臣们纷纷低头,不敢直视皇帝的目光。
“更可恨的是,”朱允炆的声音再次响起,这次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激动,“北方百姓竟然自发组织民兵,使用从未见过的长管火铳痛击北伐军!”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丝不可思议,仿佛在讲述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却是如此的真实,真实的让人无法接受。
“陛下,此事确实令人震惊,但我们必须冷静下来,找出问题的根源,制定对策。”一位老臣终于鼓起勇气,打破了沉默。
朱允炆深吸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不能在这里失去控制。他的目光再次扫过大殿,每一个被他目光扫过的人都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朕要的是真相,是对策!”他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仿佛在宣告着一个新的开始。
大殿内的气氛逐渐变得热烈起来,大臣们开始窃窃私语,讨论着可能的对策。朱允炆的目光在他们之间游移,他知道,这场会议将会是大明帝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
“陛下,”一位年轻的将军站了出来,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臣以为,北伐军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不仅仅是因为战术上的失误,更在于我们失去了民心。”
朱允炆的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点了点头,示意将军继续说下去。
“是的,陛下。”将军继续说道,“我们必须立刻采取措施,整顿军纪,安抚民心,同时加强对北伐军的指挥和控制,确保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朱允炆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他知道,虽然面前的道路充满了挑战,但他并不是孤身一人。他的大臣们,他的将军们,都将会站在他的身边,共同面对这场危机。
“好,那就从整顿军纪开始。”朱允炆的声音坚定而有力,“朕要的是一支能打胜仗的军队,更要的是一支能赢得民心的军队!”
大殿之内,一片寂静,只有报信兵的声音在回荡,每一个字都像是一根根尖锐的刺,扎进了在场每个人的心里。朱允炆的脸色由红转青,又由青转白,最后定格在了一种难以言喻的铁青色。
“这...这是...”朱允炆的声音颤抖着,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的北伐军,他的骄傲,竟然在北方上演了这样一出闹剧?
“陛下,这...这实在是...”一位老臣结结巴巴地开口,似乎在寻找合适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震惊。
“实在是丢人现眼!”朱允炆猛地一拍龙椅,声音如雷鸣般在大殿中炸响,“朕的北伐军,竟然成了一群匪徒?!”
大臣们一个个低着头,不敢直视皇帝的目光,他们知道,这位年轻的皇帝正在气头上,谁也不敢去触这个霉头。
“抢劫、屠杀、强奸?”朱允炆的声音中带着一丝讽刺,“朕的军队,难道是用来做这些勾当的吗?”
“陛下,这...这恐怕是误会...”一位大臣试图辩解,但话音未落,就被朱允炆的眼神给瞪了回去。
“误会?!”朱允炆的声音提高了八度,“那这长管火铳是怎么回事?北方百姓都拿起了武器,朕的北伐军却成了他们的靶子?!”
大殿内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大臣们一个个屏息凝神,生怕发出一点声音惹来皇帝的怒火。
“陛下,臣以为...”一位年轻的将军鼓起勇气,想要说些什么。
“你以为什么?!”朱允炆的眼神如同利剑一般射向那位将军。
“臣以为,此事必须严查,给天下一个交代!”将军硬着头皮说道。
朱允炆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他点了点头,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查,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朕的北伐军,不能就这样被人抹黑。”
“陛下英明!”大臣们纷纷附和,大殿内的气氛终于有了一丝松动。
朱允炆叹了口气,他知道自己的北伐计划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但他不能就这样放弃。他需要找出问题的根源,需要重整旗鼓,需要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传朕的旨意,立刻彻查此事,凡是涉案人员,一律严惩不贷!”朱允炆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丝坚定。
朱允炆的脸色比往日更加凝重,他的目光紧紧地盯着那份报告书,仿佛要将它看穿。报告书上的字迹工整而冷酷,每一条罪状都像是一记重锤,敲打在他的心头。
“北伐军人均犯了抢劫罪,强奸罪,破坏公物罪,残害百姓罪,贪污腐化罪,偷窃罪,故意杀人罪……”报告书的罪名一条接着一条,像是一串串无情的指控,让整个朝堂的气氛都变得压抑。
朱允炆的手指不自觉地敲打着龙椅的扶手,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迷茫。他没想到,自己寄予厚望的北伐军,竟然会犯下如此多的罪行,简直是丢尽了大明帝国的脸面。
“陛下,臣以为,北伐军已无药可救,应当立即裁撤!”一位老臣的声音打破了沉默,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决绝。
大臣们纷纷附和,他们的表情严肃,显然都对北伐军的行为感到了极大的愤慨。
“裁撤北伐军?”朱允炆重复着这句话,他的心中充满了矛盾。北伐军曾是他的骄傲,是他用来维护大明帝国边疆安全的重要力量,可现在,这支军队却成了他的耻辱。
“陛下,北伐军的行为已经引起了天怒人怨,如果不加以整顿,恐怕会动摇国本啊!”另一位大臣焦急地说道。
朱允炆的眉头紧锁,他知道大臣们的话不无道理。北伐军的行为确实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如果不加以处理,恐怕真的会危及到大明帝国的稳定。
消息如同狂风一般席卷了北伐军长江大营,七十八万北伐军将士的脸上写满了震惊和不安。他们的元帅李金洲站在高台上,目光如炬,他的声音在大营中回荡:“兄弟们,我们为了帝国出生入死,如今却要因为一些罪名而被裁撤,这是对我们的侮辱!”
将士们的情绪被点燃了,他们愤怒地挥舞着武器,高喊着:“不公!不公!”
李金洲见状,知道时机已到,他高举长剑,大声宣布:“为了我们的尊严和生存,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天子无道’,我们必须‘清君侧’!”
兵变如同燎原之火,迅速蔓延。使臣的到来,本应是传达皇命的庄严时刻,却成了一场血腥的屠杀。北伐军的将士们在李金洲的带领下,高举着“清君侧”的大旗,开始了他们的行动。
消息传回京城,朱允炆的脸色苍白,他的手微微颤抖。他没想到,自己的一个决定,竟然会引发如此严重的后果。
“陛下,北伐军已经发动兵变,他们...他们杀了使臣!”一位大臣上气不接下气地报告着。
朱允炆的心中充满了恐慌,他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这...这可如何是好?”
大臣们也是一片慌乱,他们没想到北伐军竟然敢如此胆大妄为。
“陛下,我们必须立刻采取行动,平息北伐军的怒火!”一位老臣急忙建议。
朱允炆的心中充满了矛盾,他知道,如果不采取行动,北伐军的叛乱可能会愈演愈烈。他深吸了一口气,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传朕的旨意,处死建议裁撤北伐军的大臣与将领,希望能够平息他们的怒火。”
旨意一下,京城内顿时一片哗然。朱允炆的心中充满了无奈,他知道自己的这个决定可能会让他失去民心,但为了大局,他不得不这么做。
“陛下,北伐军要求在南方‘吃拿卡要’,‘自行解决军费’,‘逆城市化’以及‘调节经济中的贫富差距’。”又一位大臣报告着。
朱允炆的眉头紧锁,他知道这些要求意味着什么,但他已经没有退路。他只能点头:“准了,只要他们愿意停止叛乱,朕什么都答应。”
北伐军得到了他们想要的承诺,他们的怒火渐渐平息。这场叛乱,就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虽然暂时平息了,但却在大明帝国的历史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
在京城的另一端,中央军的大营中,120万大军的士气如同被点燃的火药桶,随时可能爆发。他们的大帅元捷,一个以勇猛和狡猾着称的将领,站在帅台上,他的目光扫过下面的人群,嘴角勾起了一抹狡黠的笑意。
“兄弟们,你们听说了吗?”元捷的声音在大营中回荡,“北伐军的兄弟们现在可以在南方为所欲为,而我们却在这里吃土?”
士兵们的情绪被煽动起来,他们开始窃窃私语,脸上露出了不满的神情。
“难道我们中央军就低人一等?”元捷高声问道,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挑衅,“不,我们不能就这样被忽视!”
士兵们的不满情绪被推向了高潮,他们开始高呼:“元帅,带我们走!我们要公平!”
元捷等的就是这一刻,他猛地一挥手中的帅旗,大声宣布:“好,既然皇上不能给我们公平,那我们就自己去争取!‘安南国内乱’,正是我们展示力量的时候!”
随着元捷的一声令下,中央军如同潮水一般涌出了大营,他们直奔南方各省,开始了他们的“逆城市化”行动。所到之处,抢劫和放火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城市的秩序被彻底打破,哭喊声和尖叫声此起彼伏。
“调节经济收入差距”,这个冠冕堂皇的口号成了他们抢劫所有有钱人的借口,无论是官员、商人、资本家还是贵族,只要有钱,都成了他们的目标。
“保护费”,这个在黑道上常用的词汇,竟然被他们用在了皇室人员的头上。他们对王族索要“保护费”,其实就是一场明目张胆的敲诈勒索。
朱允炆在京城中听到这些消息时,他的脸色变得极为难看。他没想到,自己原本以为忠诚的中央军,竟然也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陛下,中央军已经失控了!”一位大臣慌张地报告着,“他们到处抢劫,甚至对皇室成员都不放过!”
朱允炆的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他知道,自己必须尽快采取行动,否则整个帝国都将陷入混乱。
“传朕的旨意,立刻召集所有可用的军队,朕要亲自出征,平定这场叛乱!”朱允炆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丝坚定。
在朱允炆的号召下,全国南方的地痞流氓、小偷等纷纷响应,他们组成了一支特殊的军队——“大明讨逆军”。这支军队虽然人数众多,达到了70万人,但他们的战斗力却让人不敢恭维。不过,朱允炆的许诺让他们充满了动力:“如果平定中央军的叛乱,朕就废除你们身上的所有罪行!”
这些平日里在街头巷尾游手好闲的家伙,如今却穿上了军装,扛起了武器,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光芒——这是他们翻身的机会!
“大明讨逆军”的士兵们浩浩荡荡地向中央军的营地进发,他们的步伐虽然凌乱,但士气却异常高涨。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只要打赢这一仗,我们就是英雄!”
元捷率领的中央军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军营中爆发出了一阵哄笑。这些平日里威风凛凛的士兵,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对手会是一群乌合之众。
“元帅,那群流氓小偷也敢来挑战我们?”一名副将不屑地说道。
元捷的嘴角勾起了一抹冷笑,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轻蔑:“他们不过是一群散兵游勇,根本不是我们的对手。”
然而,战斗打响后,情况却出乎了元捷的预料。这些“大明讨逆军”的士兵们虽然战斗力不强,但他们的战斗方式却极为狡猾。他们利用熟悉的地形,采取游击战术,不断地骚扰和偷袭中央军。
“元帅,我们的粮草被他们烧了!”一名士兵气喘吁吁地报告。
“元帅,我们的水源被他们下了毒!”又一名士兵惊慌失措地喊道。
元捷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他没想到这些地痞流氓竟然会给他带来这么大的麻烦。
“元帅,我们的士气受到了影响,兄弟们开始害怕了。”副将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焦虑。
元捷知道,如果不能尽快解决这些家伙,中央军的士气将会一落千丈。他决定采取行动,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对“大明讨逆军”进行清剿。
“兄弟们,跟我冲!”元捷大喝一声,带领着中央军的精锐部队冲向了敌人。
然而,这场战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大明讨逆军”的士兵们虽然战斗力不强,但他们的战斗意志却异常坚定。他们知道自己的身后是皇帝的承诺,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战斗变得异常激烈,双方都在为了自己的目标而战。
在京城的一座豪华府邸中,朱允炆亲自设宴,邀请了北伐军的元帅李金洲。席间,珍馐美味应有尽有,歌舞升平,一派祥和。朱允炆的笑容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他知道,这场宴会的目的不仅仅是吃喝玩乐,更是关乎帝国命运的一次谈判。
李金洲坐在贵宾的位置,他的身材魁梧,眼神中透露出一种狡黠的光芒。他一边品尝着美酒佳肴,一边欣赏着舞女的曼妙舞姿,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李元帅,今日的宴会可还满意?”朱允炆试探性地问道。
李金洲放下酒杯,打了个饱嗝,笑眯眯地说道:“陛下的款待,臣自然是满意的。只是不知道陛下今日邀请臣来,有何要事?”
朱允炆深吸了一口气,决定直接切入正题:“朕希望李元帅能够出兵,帮助朕平定中央军的叛乱。”
李金洲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精光,他早就料到朱允炆会提出这个请求。他故意装出一副为难的样子:“陛下,中央军可是有120万人,而我北伐军虽然英勇,但要平定他们,恐怕也不是易事啊。”
朱允炆知道李金洲这是在讨价还价,他决定抛出自己的筹码:“李元帅,只要能够平定叛乱,朕愿意给予元帅更多的封赏。”
李金洲的眼睛微微眯起,他知道朱允炆已经上钩了。他故意咳嗽了一声,清了清嗓子:“陛下,如果您能答应臣一些小小的请求,那么这件事倒也不是不能商量。”
朱允炆的心中一紧,他知道李金洲的要求肯定不会简单。但他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了:“李元帅请讲。”
李金洲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他知道朱允炆已经落入了他的圈套。他缓缓说道:“陛下,臣听说陛下有十位高丽小妾,个个国色天香,如果陛下愿意将她们送给臣,那么臣愿意为陛下效劳。”
朱允炆的脸色微微一变,他没想到李金洲会提出这样的要求。这些高丽小妾都是他精心挑选的,他平日里对她们宠爱有加。但是,为了平定叛乱,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
“好,朕答应你。”朱允炆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
李金洲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知道朱允炆已经屈服了。他举起酒杯,对着朱允炆敬了一杯:“陛下英明,臣一定不负陛下的厚望。”
宴会结束后,朱允炆站在宫殿的长廊下,望着李金洲远去的背影,他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他知道,自己为了平定叛乱,不得不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他也明白,只要能够保住大明帝国的江山社稷,这些牺牲都是值得的。
而李金洲,这个贪财好色的元帅,此刻正盘算着如何享受他的新欢们,以及如何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权力。这场权力的游戏中,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精心算计着。
李金洲的算盘打得啪啪响,他的北伐军在北方的“战利品”在撤退时损失了三成,这让他心疼得如同被剜了肉。现在,听说中央军在南方抢得盆满钵满,他的眼睛都绿了。再加上那70万“大明讨逆军”,虽然都是些地痞流氓,但数量上也不容小觑。李金洲心想,自己的北伐军虽然败仗吃了一箩筐,但好歹也是见过血的,怎么也比那些中央军的“废物”强。
于是,李金洲大手一挥,决定出兵。他美其名曰“协助朝廷平叛”,实际上心里的小九九打得飞快:这可是个抢劫中央军财富的好机会!
“兄弟们,咱们北伐军在北方辛辛苦苦,结果回来还得挨饿,这说得过去吗?”李金洲在军前激昂地演讲,士兵们的情绪被他煽动得如同烧开的水。
“不过去!”士兵们齐声高呼,他们早就受够了这种日子。
“那咱们就去南方,让那些中央军也尝尝咱们的厉害!”李金洲的声音中充满了诱惑。
北伐军的士兵们一听可以去南方发财,顿时眼睛都亮了,他们纷纷拿起武器,准备跟随李金洲大干一场。
朱允炆在京城里听说李金洲出兵的消息,心里的大石头总算是落了地。他以为李金洲是看在他的面子上才出兵的,心里还有点小得意。他哪里知道,李金洲的心里正打着如意算盘,准备把他的中央军也一网打尽。
“陛下,李元帅出兵了!”一位大臣兴奋地报告。
“好,好,李元帅果然忠心耿耿!”朱允炆高兴地说,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而李金洲这边,他的北伐军正浩浩荡荡地向南进发,一路上敲锣打鼓,好不热闹。他的心里早就乐开了花,仿佛已经看到了满地的金银财宝在向他招手。
“元帅,咱们这次可是要发财了!”一名副将凑过来,谄媚地说。
李金洲嘿嘿一笑,拍了拍副将的肩膀:“那是当然,跟着本帅,保证你们吃香的喝辣的!”
北伐军的士兵们听了,更是士气高涨,他们高唱着凯歌,向着南方的财富进军。而这场所谓的“平叛”,实际上却是一场抢劫的盛宴。
江西行省的地界上,北伐军和讨逆军终于胜利会师,他们共同设立了“江南大营”,准备对元捷率领的中央军发起“讨伐”。大营里,两军的士兵们相互打量着对方,北伐军眼里满是老兵的傲气,而讨逆军则是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
“兄弟们,咱们虽然来自不同的队伍,但现在咱们是一条船上的人,咱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李金洲在大营中高声说道,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坚定。
讨逆军的士兵们听了,纷纷点头,他们虽然平日里习惯了街头巷尾的打打闹闹,但面对共同的敌人,他们也知道要团结一致。
而在大营的另一边,元捷已经得知了皇帝的意图,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冷笑。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既然皇帝想要他的命,那他就要先下手为强。
“兄弟们,咱们中央军什么时候受过这种气?那些世家大族平日里高高在上,现在也该让他们尝尝我们的厉害了!”元捷在军前激昂地演讲,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挑衅。
中央军的士兵们一听要对世家大族动手,顿时眼睛都亮了,他们早就看不惯那些世家大族的做派,现在有机会让他们付出代价,他们自然是摩拳擦掌。
“元帅,咱们这次可是要给他们点颜色看看!”一名副将凑过来,兴奋地说。
元捷嘿嘿一笑,拍了拍副将的肩膀:“那是当然,跟着本帅,保证让那些世家大族好好记住咱们中央军的厉害!”
于是,中央军在元捷的带领下,开始了对世家大族的“斩断”行动。他们如同一股狂风,席卷了南方的各大世家,所到之处,无不一片狼藉。
“你们这些叛贼,竟然敢对我们动手!”一位世家的家主愤怒地喊道。
“哼,你们这些世家大族平日里作威作福,现在也该轮到你们尝尝苦头了!”元捷冷笑着说,他的手中握着长剑,剑尖上还滴着鲜血。
世家大族的家主们一个个面如死灰,他们没想到,自己竟然会落到如此田地。而元捷则是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他知道,这一举动不仅能够打击皇帝的威信,还能够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支持。
随着中央军的行动,南方的局势变得更加混乱,世家大族的命脉被斩断,他们的愤怒和恐惧在南方的大地上蔓延开来。而这场所谓的“讨伐”,实际上却是一场权力的争夺战,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
朱允炆在京城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天天等着“江南大营”的好消息,可是等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沉默。终于,他忍不住下了一道又一道的诏书,催促李金洲赶紧出兵。
“李元帅,朕命你速速出兵,平定叛乱!”朱允炆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
然而,这些诏书对于李金洲来说,不过是一张张废纸。他早就有了自己的小算盘,他在“江南大营”中,已经悄悄地干掉了讨逆军的头目,将那70万讨逆军收入麾下,一跃成为了拥有140万大军的军阀。
“陛下的诏书?哎呀,本帅军务繁忙,实在是没空看啊!”李金洲在大营中大笑着说,他的眼中闪烁着狡黠的光芒。
他的副将们也跟着笑起来,他们知道,李金洲的野心可不止于此。
“元帅,咱们现在可是兵强马壮,那中央军和世家大族打得两败俱伤,咱们正好坐收渔翁之利啊!”一名副将谄媚地说。
李金洲点了点头,他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没错,等他们打得差不多了,咱们再出兵,到时候南方的财富和权力都是咱们的!”
他的目光投向了远方,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坐在南方的宝座上,享受着无尽的荣华富贵。
而在京城的朱允炆,却还蒙在鼓里,他以为李金洲真的会听从他的命令,却没想到自己已经成为了李金洲眼中的一颗棋子。
“陛下,李元帅那边还是没有动静。”一位大臣焦急地报告。
朱允炆的眉头紧锁,他的心中充满了不安:“这个李金洲,到底在搞什么鬼?”
他哪里知道,李金洲的心里正打着如意算盘,准备在最合适的时机,给中央军和世家大族来个致命一击。
南方的战火愈演愈烈,中央军和世家大族的战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双方都已经筋疲力尽。而李金洲则在暗中观察着,等待着最佳的时机。
“元帅,时机已经成熟了!”一名副将兴奋地说。
李金洲的嘴角勾起了一抹冷笑,他猛地一挥手:“好,那就让咱们的大军出动,给这场战争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随着李金洲的一声令下,“江南大营”的140万大军如同潮水一般涌出,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彻底控制南方,成为真正的霸主。而这场战争,也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江西行省的街头巷尾,李金洲的手下们忙碌着,他们四处张贴告示,传播着中央军的“十恶不赦”和世家大族对百姓的“迫害”。这些宣传画和标语如同雪花一般飞满了整个江南地区。
“快来看啊,中央军的罪行都在这里了!”一个李金洲的手下在人群中高声喊道,他的手上拿着一叠传单,上面详细地列举了中央军的种种“罪行”。
百姓们纷纷围拢过来,他们好奇地看着传单上的内容,有的人摇头叹息,有的人义愤填膺。
“这些中央军真是太过分了,竟然做出这种事情!”一个老者看完传单后愤怒地说。
“是啊,还有那些世家大族,平日里作威作福,现在竟然还迫害我们这些普通百姓!”一个年轻小伙子跟着说,他的话语中充满了不满。
而在另一边,李金洲的暗杀小队也在忙碌着。他们的目标是那些知晓李金洲丑事的知情者。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名知情者正准备向外界揭露李金洲的真面目,却在回家的路上被一群黑衣人截住。
“你们...你们是谁?”那人颤抖着声音问。
“我们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知道得太多了。”一个黑衣人冷冷地说,他的手中握着一把闪着寒光的匕首。
第二天,人们发现那名知情者已经神秘失踪,而李金洲的名声却在民间越来越好。他被塑造成了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一个对抗中央军和世家大族的正义使者。
“李元帅真是我们的救星啊!”一个百姓感慨地说。
“是啊,只有他才能救我们于水深火热之中!”另一个百姓附和道。
李金洲在“江南大营”中听着手下汇报的情况,他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他知道,自己的计划已经成功了一半,剩下的就是等待时机,一举拿下南方的财富和权力。
“元帅,您的英明决策真是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一名副将谄媚地说。
李金洲摆了摆手,笑着说:“这只是开始,好戏还在后头呢!”他的目光投向了远方,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辉煌的未来。
李金洲在江南的行动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他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位“为国为民”的英雄,这形象在百姓中迅速传播开来。他的笑容温暖而亲切,仿佛春天的阳光,让人感到安心和希望。
“乡亲们,我李金洲誓死保卫我们的家园,绝不让任何贼人侵犯我们的安宁!”李金洲在一次公开的集会上慷慨激昂地说,他的话语充满了力量,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热血沸腾。
百姓们欢呼雀跃,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们看到了李金洲的“伟岸形象”,相信他是真的为了他们的利益而战。
“李元帅真是我们的守护神!”一个老妇人激动地说。
“是啊,有他在,我们就安心了!”旁边的人附和着。
而李金洲的“剿匪”行动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他派出了一支支精兵,他们打着“剿匪”的旗号,深入南方的山林和荒野,去寻找那些土匪的踪迹。
“兄弟们,咱们这次可是要去为民除害,把那些土匪一网打尽!”一名将领在出发前对士兵们说,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正义感。
士兵们士气高昂,他们相信自己正在进行一场正义的战斗。然而,这场“剿匪”行动的背后,却是李金洲对财富的渴望。
当他们找到土匪的藏身之处时,不仅仅是土匪的性命受到了威胁,就连土匪多年来积累的财宝也未能幸免。
“这些财宝,咱们可不能浪费了!”一名士兵在抢劫了土匪的藏宝洞后兴奋地说。
“是啊,这可是咱们辛苦得来的!”另一个士兵跟着说,他们将一箱箱的金银财宝搬上了马车。
土匪们在这场“剿匪”行动中遭受了灭顶之灾,他们中的许多人被屠杀,而他们的财宝则被李金洲的军队据为己有。
随着“剿匪”行动的进行,南方的社会治安似乎好了许多,但这只是表面的平静。在这场权力和财富的游戏中,李金洲的野心正逐渐膨胀,他的眼中闪烁着对更大权力的渴望。而百姓们,还在为他的“正义”行为欢呼,却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他野心的棋子。
在江南的大街小巷,李金洲的“善举”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他成立了“妇女儿童保护协会”和“农民保护会”,这些机构的招牌被挂在了最显眼的地方,仿佛在向世人宣告他的仁心。
“乡亲们,我李金洲深知百姓疾苦,特设立这些机构,就是为了保护你们的利益!”李金洲在一次集会上声情并茂地说,他的眼神里满是“真诚”。
百姓们被他的话语所打动,他们纷纷点头,心中对李金洲的敬意更添几分。
“李元帅真是个大好人,你看,他还这么关心我们这些老弱妇孺。”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感慨地说。
“是啊,跟那些只知道抢掠的中央军和世家大族比起来,李元帅简直就是菩萨心肠!”旁边的老农附和道。
而李金洲则在背后偷偷地笑着,他的这些“善举”不过是为了收买人心,顺便打击一下政敌。
“元帅,咱们的‘妇女儿童保护协会’已经抓了好几个‘不法分子’了。”一名副将汇报说,他的眼神里闪过一丝狡黠。
“好,干得不错!”李金洲拍了拍副将的肩膀,笑着说,“这些政敌,竟然敢跟我作对,就该好好教训教训!”
他们的“打击不法分子”行动,实际上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排除异己的戏码。那些被他们抓起来的“不法分子”,大多都是李金洲的政敌或者反对者。
在一次“农民保护会”的活动中,李金洲亲自出马,他站在台上,慷慨激昂地演讲。
“我李金洲在此发誓,一定要保护好我们的农民兄弟,绝不让任何坏人欺负你们!”他的话语铿锵有力,赢得了台下一片掌声。
农民们激动地欢呼着,他们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依靠的人。
“李元帅万岁!”有人高呼,其他人也跟着喊起来。
李金洲微笑着挥手致意,他的心中却暗自得意。他知道,这些百姓已经完全相信了他的“英雄”形象,他们已经成为了他最忠实的支持者。
而在这个过程中,南方的百姓真的开始相信李金洲是真的为他们服务的英雄,他们对李金洲的崇拜和信任,如同一颗种子,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而李金洲,则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越来越接近他的目标。
随着中央军与世家大族之间的战争不断,许多土地的主人或逃或亡,留下了大片的无主之地。李金洲的眼睛盯上了这些肥沃的土地,他的心中早已打好了算盘。
“乡亲们,这些无主之地,从今往后就归政府所有了!”李金洲在一次公开的集会上宣布,他的声音洪亮,传遍了每一个角落。
农民们听了这个消息,纷纷议论起来。
“政府所有?那我们这些种地的怎么办?”一个老农担忧地问。
“别担心,李元帅还有后招呢!”旁边的人笑着说。
果然,李金洲接着说:“我们将会进行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让每个勤劳的农民都有地可种!”
这话一出,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李元帅真是太好了,我们终于有自己的地了!”一个年轻的农民激动地说。
“是啊,再也不用看那些地主的脸色了!”另一个农民也跟着说,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而李金洲则在心里暗自发笑,他的“土地改革”实际上是一场大规模的土地兼并。他通过这种方式,将其他家族的土地纳入自己的囊中,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
“元帅,这样一来,咱们的地盘可就更大了!”一名副将兴奋地说。
“那当然,这可是我精心策划的计划!”李金洲得意地说,他的眼中闪烁着贪婪的光芒。
在这场所谓的“土地改革”中,农民们以为自己得到了实惠,而实际上,他们不过是从一个地方的奴隶变成了另一个地方的奴隶。而李金洲,则通过这种方式,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和财富。
“李元帅真是我们的大救星啊!”一个农民感慨地说,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感激。
“是啊,他不仅保护我们,还给我们土地,这样的元帅哪里去找!”另一个农民跟着说。
而李金洲则在背后默默地数着新纳入自己名下的土地,他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他的计划正在一步步实现,而百姓们的赞誉,不过是他权力游戏中的一点点缀。
在建文三年的早春二月,中央军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终于打败了世家联军,但胜利的代价是惨重的。元捷站在战场上,望着四周的残旗断枪,他的心中充满了苦涩。他的军队,曾经威风凛凛的中央军,如今只剩下了40余万人,而且士气低落,军心涣散。
“元帅,我们该怎么办?”一名副将面色凝重地问。
元捷望着远方,沉默了许久,然后叹了口气:“我们...我们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
就在这时,一名士兵匆匆跑来,低声在元捷耳边说了几句。元捷的眉头紧锁,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然后是一丝无奈。
“李金洲...他居然在这个时候联系我们。”元捷苦笑着说。
原来,李金洲已经暗中联系了元捷的几名得力属下,他开出了极具诱惑力的条件,让他们投靠到自己的麾下。
“元帅,我们...我们实在是撑不下去了。”一名属下吞吞吐吐地说,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愧疚。
“是啊,元帅,李金洲答应给我们更好的待遇,而且...而且他已经控制了南方的大部分地区。”另一名属下也跟着说。
元捷的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自己的军队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而李金洲的势力却如日中天。他长叹一声,摆了摆手:“去吧,既然你们已经决定了,那就去追寻你们的新主人吧。”
他的属下们听了,纷纷跪下,向元捷行了最后一个礼,然后转身离去,投奔了李金洲。
李金洲在“江南大营”中,接到了属下的投靠,他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元捷啊元捷,你也有今天!”李金洲大笑着说,他的眼神中闪烁着胜利的光芒。
“元帅,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一名副将问。
“怎么办?当然是接收元捷的军队,然后继续我们的‘为民服务’!”李金洲狡黠地说。
他知道,这场战争已经进入了尾声,而他,将会成为南方的真正统治者。而那些投靠他的中央军属下,将会成为他的忠实走狗,帮助他巩固权力,继续他的“为民做主”的戏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