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世俗帝国建立173
龙城无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45章 世俗帝国建立173,我有基因片段在身,修仙是起点,龙城无敌,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楚国中军被灭,堵住了大军顺利回归楚国的道路,其它两路有新国人的坚壁清野跟着,楚军只会越来越弱,当一路新军和留守城池的楚军混战时,阿骨朵一马当先,弯刀连续磕飞数名楚军将领的兵器,打下马来。
他的战马踏过满地狼藉,最终停在项青面前。\"楚人,尝尝草原弯刀的滋味!\"话音未落,寒光闪过,项青的头盔滚落在地,人也摔落马下,被俘了,和他祖父一个待遇。
失去主将的楚国守军彻底崩溃,争相逃窜,却被早已设好的陷阱和埋伏的弓弩手射伤马匹,无法逃远,三千楚军士兵被俘。
当夕阳染红天际时,汉军与匈奴骑兵在城门并肩而立,眼中闪烁着胜利的光芒。李明远拍了拍阿骨朵的肩膀:\"老伙计,这次多亏了你们匈奴人的勇猛!\"阿骨朵大笑:\"要不是汉军的谋略,哪有这般轻而易举的胜利?\"
他们换上楚国衣服和旗号,顺利进到城中,扭转了众人攻城的不利战局。被切断联系的东西两路楚军得知中路惨败后,军心大乱,纷纷后撤。而胡汉联军乘胜追击,将楚军大部分留在了境内,收获了大批壮劳力,他们干不出强秦的坑杀之事。
新国的大商人们,前几个月他们将大量粮草运走,断了楚军粮草,现在又运输到各大城池中,这运输能力太强了,楚军被彻底赶出了赵国旧地,跑到附近国家,等待他们的也将是新国的军队,新一发力周围所有国家都敞开大门。
战后,汉军与匈奴人在雁门关下举行庆功宴,篝火映照着一张张不同种族却同样坚毅的面孔,美酒与歌声,见证着这段跨越民族的战友情谊。
新军在后面追忙着跑路的楚军,同时俘获了留守的楚军,这些可怜的家伙,以为仓库中都是粮草,结果在倒卖时被商人拒绝了,当时以为商人在疯狂压价,还不相信,当场紧急验证了一下,才发现大多数是假的,冷汗当时就下来了。回到仓库,前最外层的粮草清理出来,只够三天的口粮,再里面都是假的,这下不但发不了偏财,大军还要断粮了!
这还没完,他们被俘后,还要去运输藏在城外的粮草,供给新军,原本应该被楚军缴获并食用的粮草,此时才呈现在楚国人面前。这才知道他们楚军早就进入到新军的埋伏中,连假粮草都提前一个月准备好了,楚国败得不冤。
暮色四合时,李信看着手下将一面楚军大旗插上柏人城的城楼。晚风卷着旗面猎猎作响,他低头看向城外绵延的营地,篝火如星子般铺到天际,喉头忍不住滚出一声笑——这已是大军北进的第十日,算上今日拿下的柏人和临城,他们竟已连破二十三城。
“将军,后厨炖了赵人的鹿肉,要不要尝口鲜?”亲卫捧着陶碗小跑上来,碗沿还冒着热气。李信接过时,指尖触到碗壁的温热,忽然想起出发前主帅在帐中拍着他肩膀说的话:“赵人新败,国中早已是空架子。你只管往前冲,粮草军械,自有后方跟上。”
那时他还半信半疑,此刻却觉得主帅的话保守了。从越过楚赵边境那天起,他们遇到的抵抗就像纸糊的——城楼上的守军往往只放一箭,见楚军云梯搭上城墙,便扔下兵器往城北跑,连粮仓的门都来不及锁。昨日攻元氏城时,甚至有赵人捧着城门钥匙在城下等,说只要不伤百姓,愿献城投降。
“这些赵人,倒比兔子还精。”副将王贲嚼着鹿肉,含糊不清地说,“末将刚才去粮仓看了,囤的粮食够咱们全军吃半个月,还有几窖好酒。”
李信望着城中亮起来的灯火,那些原本该属于赵人的屋舍,此刻正飘着楚军的炊烟。他想起出发时带的干粮,麦饼硬得能硌掉牙,此刻却能吃上热肉,心里头熨帖得很。“留下三千人守柏人,”他挥挥手,“让他们把粮仓看紧些,明日卯时继续北上。”
夜色渐深,各营都响起了鼾声。李信躺在临时征用的赵人宅院里,鼻尖萦绕着新麦的清香——那是从隔壁粮仓飘来的。他翻了个身,听见窗外传来士兵的笑骂声,大约是在分今天缴获的布匹。这十日光景,他们就像闯进了无人看管的菜园,随手一摘都是沉甸甸的收获。
“将军,您说咱们会不会下月就到邯郸了?”亲卫守在门外,声音里满是兴奋。李信笑了笑,没答话。他何尝不盼着,只是心里总有些莫名的不安。赵人退得太顺了,顺得像有人在背后推他们。可转念一想,又觉得是自己多虑——赵国新君年幼,权臣争斗不休,主力大军几十万被强秦坑杀,哪还有兵力和力气抵抗楚军?
正想着,帐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李信坐起身,刚要发问,就见王贲掀帘闯进来,脸上的兴奋还没褪尽,眼睛却亮得吓人:“将军!咱们发大财了!”
“何事如此兴奋?”
“末将刚才清点临城粮仓,”王贲喘着气,手里捧着个沉甸甸的布袋,往案上一倒,滚出几十粒饱满的粟米,“您看这成色!比咱们楚地的新粮还好!而且不止临城,方才各城留守的士兵来报,他们守的粮仓也都是满的!”
李信捏起一粒粟米,放在灯下细看。米质莹白,颗粒饱满,确实是上等好粮。他忽然想起昨日在元氏城粮仓看到的景象,那些麻袋堆得比人还高,解开绳结时,滚落的麦粒差点淹了他的靴子。
“照这样算,”王贲搓着手,眼里闪着光,“咱们根本不用等后方运粮。这些城池的存粮加起来,够全军吃到攻破邯郸了!”
李信的心彻底落了地。他走到院中,望着月色下连绵的粮仓轮廓,忽然觉得那些麻袋里装的不是粮食,是通往邯郸的通行证。“传我将令,”他扬声喊道,“各城留守士兵,每日清点粮仓,按需向前线转运!”
接下来的几日,大军行进得更快了。白日里,士兵们扛着云梯往前冲,傍晚时分总能在新的城池里找到满仓的粮食。有时遇到粮仓太大,留守的士兵不够用,甚至要从前线调人帮忙看守。
“李将军,”第七日守栾城的校尉派人来报,“咱们这粮仓的粮堆得太高,底下的受潮了,要不要晾一晾?”
李信正在马上啃麦饼,闻言挥挥手:“让他们多派些人翻晒,别糟践了好粮。”
信使领命而去,王贲在一旁笑道:“将军您看,咱们现在可是地主老爷的日子了。前几日我见有士兵枕着粮袋睡觉,说这样踏实。”
李信也笑了。他想起昨日路过一个空宅院,院里的石桌上还摆着赵人没吃完的饭,陶罐里盛着粟米粥,旁边放着半块麦饼。那时他忽然觉得,这场仗或许真的能轻轻松松打完——赵人连吃饭的心思都没了,又哪来的力气打仗?
直到第十日午后,他们在柏人城的粮仓里发现了第一个异常。
那天轮到伙夫营去粮仓取粮。老伙夫张叔提着空麻袋,哼着楚地小调走进粮仓。他干这行三十年了,闭着眼睛都能闻出粮食的好坏。走到粮仓深处,这里的粮草往往很后才能取出,他怕粮草放坏了,多罪过啊!
可今日刚走到后面的粮堆前,就觉得不对劲——空气中的麦香淡得几乎没有,反而有种潮湿的霉味。
“怪了。”他嘀咕着,伸手往麻袋里扒拉。指尖触到的不是饱满的麦粒,而是硬邦邦的块状物,还带着土腥味。张叔心里咯噔一下,猛地扯开麻袋口,借着窗缝透进的光一看,顿时倒吸一口凉气——麻袋里装的哪是什么粮食,竟是掺了麦糠的黄土块,只有表层撒了薄薄一层麦粒!
“这……这是怎么回事?”他手忙脚乱地解开旁边一个麻袋,里面的东西和第一个一模一样。他又扯开第三个、第四个……冷汗顺着额角往下淌,浸湿了后背的衣襟。那些堆得像小山似的粮堆,竟是用木板搭的架子,外面裹着麻袋,里面塞满了黄土和碎石,只在最外层撒了些粮食做样子!
“来人!快来人!”张叔的声音都在发抖,他连滚带爬地冲出粮仓,抓住一个路过的士兵就喊,“粮仓是假的!都是假的!”
士兵被他吓了一跳,以为老头犯了糊涂:“张叔您说啥胡话呢?昨日我还帮着搬粮呢。”
“是假的!全是黄土!”张叔拽着他往粮仓里拖,手指着被扯开的麻袋,“你自己看!”
士兵探头一看,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他伸手抓起一把“粮食”,黄土从指缝里簌簌往下掉,只剩下几粒干瘪的麦粒。“这……这不可能……”他喃喃自语,忽然拔腿就往主营跑,“我去报将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