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agugu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6章 汉中对,九曜书,Citagugu,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谈及战略,当下我军应先稳固关中。关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土地肥沃,粮草丰饶,可作为我们坚实的大后方。在此期间,大力发展生产,训练士卒,提升我军战力。同时,广纳天下贤才,充实我们的智囊团,为后续作战出谋划策。”
“对外,可派能言善辩之士,前往各方诸侯处,晓以利害,离间他们与项羽的关系。项羽分封诸侯时,厚此薄彼,诸侯们本就心怀不满,我们正好利用这一点,让他们与项羽离心离德。待时机成熟,我们便可东出,与项羽逐鹿中原。”
“届时,我军可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项羽勇猛有余,谋略不足,喜好强攻。我们便以逸待劳,避其锋芒,击其弱点。可多设伏兵,奇袭其粮草辎重,扰乱其军心。同时,联合那些被项羽压迫的诸侯,形成合围之势,逐步削弱项羽的势力。假以时日,必能战胜项羽,夺得天下!”
刘邦静静地听着韩信的阐述,表面上依旧保持着沉稳的神色,可内心却如同翻涌的波涛,久久不能平静。他的目光紧紧地盯着韩信,眼中满是赞赏与认同,韩信对民心向背的深刻理解,与他内心深处的想法不谋而合。
他在心中暗自感慨,自己从沛县起兵以来,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深深明白百姓的支持对于成就大业的重要性。他想起自己初入关中时,与百姓约法三章,那是他赢得民心的关键一步,也是他一直以来坚守的信念。如今听到韩信如此透彻地分析民心的力量,以及项羽因失去民心而逐渐走向衰败的趋势,他更加坚信自己的道路是正确的。
刘邦听着韩信对民心力量鞭辟入里的分析,心中一动,他目光深邃地看着韩信,似是漫不经心地开口问道:“韩将军,方才听你对民心一说见解独到,想必对百姓生活也颇为了解。那你可知道什么是户口本?”
韩信微微一怔,他虽对兵法谋略、天下局势烂熟于心,可这 “户口本” 却是从未听闻过的词汇,一时竟不知如何作答。他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摇了摇头。
刘邦见状,脸上不动声色,接着又问:“那这种地之事,想来百姓皆会,你可晓得是怎么种的?从翻地、播种到灌溉、收割,其中的门道你能说出一二么?”
此刻面对刘邦的问题,他脑海中一片空白,张了张嘴,却发不出声音,整个人像是被定住了一般,呆立在原地。
刘邦顿了顿,道:“我听说,你当年受过胯下之辱。出身从来都无人知晓。要是不出我所料的话,你是生在军营里的吧。”
韩信听到刘邦这番话,身子微微一颤,脸上的肌肉不易察觉地抽搐了一下,但很快他便恢复了镇定,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惊讶,有不甘,却也有一丝释然。他深吸一口气,缓缓抬起头,目光坦然地迎上刘邦的视线。
“汉王明察,” 韩信的声音低沉而坚定,“信的确出身微末,自幼在军营中长大,不知农耕之事,也未闻‘户口本’为何物。至于胯下之辱,那是信年少时的一段经历,虽受尽屈辱,却也让信明白,一时之忍,方能成就大业。信虽生在军营,身世不为人知,甚至遭人耻笑,但心中的志向从未改变。”
韩信微微抱拳,向前一步,神色庄重地说:“信研习兵法多年,渴望能遇明主,一展所学。今幸得汉王垂青,给信一个机会。信不在乎出身被人知晓,只在乎能否为汉王效力,为汉军谋胜,为天下百姓谋太平。过往的经历,于信而言,不过是磨砺。还望汉王能信得过信的能力,信定不负所托。”
韩信微微垂首,平静作答。刘邦听闻,心中了然,韩信这番经历背后,藏着一段辛酸过往。韩信的母亲身为随军妓女,在军营这鱼龙混杂之地艰难维生。她孤苦伶仃,独自抚养韩信,生活的困苦超乎想象。在那动荡不安的岁月里,韩信从未见过父亲,自小在军营的喧嚣与混乱中成长,对寻常百姓家的户口本一无所知,更未曾涉足过田间劳作,这些寻常生活的印记,与他的成长轨迹全然绝缘 。
刘邦静静地看着眼前神色坚毅的韩信,听着他毫不避讳地坦诚过往,心中对韩信的经历已然明晰。他深知,一个人能在如此卑微且坎坷的出身中,坚守志向,钻研兵法,这份毅力与心气绝非常人所有。
回想起韩信对民心的深刻理解,对军事战略的精妙阐述,再结合他特殊的成长背景,刘邦愈发觉得韩信是个不可多得的奇才。他在心中暗自思忖,韩信在军营中摸爬滚打长大,见惯了生死与纷争,对军队的理解必然深刻,而那份能忍胯下之辱的坚韧,更铸就了他异于常人的心智。
刘邦的眼神逐渐变得坚定而炽热,他相信,眼前的韩信,就是那个能带领汉军扭转局势、打败项羽的关键人物。他向前一步,重重地拍了拍韩信的肩膀,目光中满是信任与期许,沉声道:“韩将军,过往之事皆已过去。从今往后,我便将这军中重任托付于你。我坚信,有你相助,定能击败项羽,成就大业!”
韩信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感激与决然,抱拳道:“谢汉王信任,信定当肝脑涂地,不负所托!” 此刻,营帐内的气氛虽凝重,却也涌动着一股即将破局的希望与豪情。
刘邦目光炯炯地盯着韩信,刚刚还满是信任的神情此刻多了几分审视,话锋一转,开口问道:“韩将军,我信你之才,也敬你之志。可我心中仍有疑惑,这天下之大,能容你施展抱负者并非只有我刘邦一人,你为何偏偏选择助我?”
韩信微微一愣,旋即神色恢复平静,眼神中透着坚定与睿智,抱拳恭敬答道:“汉王,天下纷争,诸侯并起,然能成大业者,需有明主之风范。项羽刚愎自用,虽勇冠三军,却不懂用人之道,不听良言,失了民心;而汉王您,从沛县起事,便以仁义为本,约法三章,深得关中百姓之心。且您胸怀大志,求贤若渴,能不拘一格降人才,此乃成大事之气象。”
他微微停顿,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信出身低微,受尽冷眼,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幸得汉王赏识,给信机会,这份知遇之恩,信没齿难忘。再者,信观天下局势,唯有汉王您能顺应民心,推翻暴楚,还天下以太平。信愿追随汉王左右,效犬马之劳,助汉王成就千古霸业,也为自己博一个青史留名的机会。”
刘邦微微眯起双眼,似是陷入了某种深沉的思索,半晌,他缓缓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与坚定:“其实我觉得吧,这世道不应该是这样的。”
他微微抬起头,望向营帐之外,仿佛透过那层层帐幕,看到了天下苍生的疾苦。“这些年,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饱受战乱之苦。项羽那厮,只知恃强凌弱,烧杀抢掠,置百姓生死于不顾。”
刘邦顿了顿,收回目光,看向韩信,目光中满是期许:“我自沛县起兵,本就为了还天下一个太平,让百姓能安居乐业。可如今这天下,依旧是诸侯纷争,百姓难有宁日。”
“我想建立一个新的世道,一个没有战乱,没有苛政,百姓能安稳耕种,孩童能快乐成长的世道。让这天下,真正成为百姓的天下。” 刘邦的声音低沉却有力,字字句句,都透露出他的宏愿。
韩信听闻,脸上依旧波澜不惊,目光沉稳地回视刘邦,拱手道:“汉王,恕信愚钝,确未完全领会您的深意。”
刘邦目光如炬,紧紧盯着韩信,声音低沉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韩将军,我便与你说得明白些。待咱们打败项羽,这天下初定之时,我不会允许任何一个新立的大功臣裂土封王,拥兵自重。昔日六国贵族,相互征伐,致使百姓深陷水火,受尽苦难,我绝不能让这乱象重演。”
他微微握拳,神情愈发决绝:“我要的,是这天下唯有我一个王,不是朝代更迭,这个王换成那个王。我要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王朝,我要做这天下独一无二的皇帝,将这江山牢牢掌控在手中,让百姓能在太平盛世里休养生息,不再受战乱之苦。”
说罢,刘邦凝视着韩信,似要将他的心思看穿,缓声道:“韩将军,你如今可懂了我的心思?”
韩信听闻刘邦这番直言,心中猛地一震,着实未曾料到刘邦竟如此自信且深谋远虑,此刻便已开始筹谋击败项羽之后的天下格局,甚至已然以 “将军” 相称,这般信任与器重,让他内心波澜翻涌。韩信自恃才高,往昔虽出身低贱微末,却向来心高气傲,白起、王翦、项羽等名将,在他眼中亦不过如此,一直笃定自己才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英雄。然而今日,亲见刘邦举手投足间展露的王者神威,聆听其壮志凌云的宏伟构想,方知往昔那些称王称霸、猖狂一时的人物,不过是过眼云烟,不值一提。秦始皇凭借六世积累的余威,也仅仅成就了百年霸业,可眼前的刘邦,其雄心壮志远超常人,他所谋划的 “汉”,在未来定将绽放出无与伦比的光芒。
韩信内心感动得几欲热泪盈眶,可多年磨砺出的沉稳让他依旧面不改色,神色庄重地抱拳朗声道:“韩信出身卑微,却从未将白起、王翦、项羽等名将放在眼里,始终坚信自己才是这世间独一无二的真英雄。直至今日得见汉王神威,才惊觉往昔那些称王十载便不可一世的人物,不过是跳梁小丑。秦始皇依仗六世余烈,亦不过成就百年王业,而汉王今日所谋之‘汉’,在未来必将永恒不灭,传承千年万年!信愿倾尽毕生所学,为汉王效犬马之劳,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刘邦凝视着韩信,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满意。韩信的这番话,既诚挚地表露了忠心,又巧妙地盛赞了自己,这般聪慧与识趣,令刘邦心中极为受用。
“韩将军,你能透彻领会我的心思,甚好。这天下,不久之后必归我刘邦,亦有你韩将军的一份。” 刘邦微微仰头,语气中满是舍我其谁的豪迈,“待覆灭项羽,咱们携手共创这千古未有之盛世。”
韩信再次抱拳,恭恭敬敬道:“信定当竭尽全力,辅佐汉王。愿为汉王披荆斩棘,扫平一切阻碍,让汉家的威名,如日中天,传遍四海八荒,威震天下!”
营帐内,气氛热烈而凝重。此刻,刘邦与韩信仿佛已然透过重重迷雾,清晰地看到了那未来的无上辉煌。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一统王朝,正徐徐拉开波澜壮阔的帷幕。在这乱世洪流之中,他们因共同的目标与抱负紧紧相依,携手踏上这条充满艰难险阻却又满含希望的征程,向着那至高无上的荣耀巅峰与天下太平的理想彼岸奋力奔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