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二人的决定
千年后的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74章 二人的决定,从崇祯开始的祖宗集会,千年后的我,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374章 二人的决定
姜饼看着刘邦与吕雉有些异样的情绪,轻轻放下茶盏,温声插话道:“二位不必如此紧张。
其实惠帝刘盈并非庸才,只是你们未曾看清他的本性。”
他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划过,调出一段史料,斑驳的文字如星点闪烁,“史书说他‘仁弱’,但这份‘仁弱’何尝不是一种至善?
他见戚夫人惨状后痛斥‘此非人所为’,足见其心性澄明,绝非麻木不仁之辈。”
“惠帝绝非庸才,”他指着史料中的那个名字,“七岁能诵《诗》《礼》,十二岁随萧何学《九章算术》,张良曾赞其‘敏而好学,有仁主之风’。”
吕雉怔怔望着前方,自己的儿子仿佛浮现眼前。
她从未见过这样的刘盈——不是跪在长乐宫听她训诫的太子,也不是蜷缩在椒房殿角落发抖的帝王,而是眉眼舒展、唇角含笑的少年郎。
刘邦突然伸手,仿佛要抓住那本不存在的身影,指尖似乎穿过了刘盈的鬓角:“这孩子……朕出征时他总躲在柱子后偷看,朕回头时又慌得摔了玉冠。”
他的声音有些发涩,“后来朕嫌他怯懦,便再不许他随驾。”
“怯懦?”姜饼摇头,“高祖可知,惠帝十六岁登基时,曾顶着群臣反对赦免了三百多名因诽谤获罪的儒生?
又可知他暗中命人将秦代典籍誊抄备份,才让挟书令废除后文明得以延续?”
若陛下当年多分些心思教导,而非任他困于深宫妇人之手,若皇后少些强势掌控,允他亲自理政历练——”
吕雉的指甲几乎掐进案几木纹里,手机的冷光映得她面色青白。
那些字句仿佛化作尖针,一根根扎进她心口:原来盈儿纵情酒色,竟是因自己将他护得太紧?
“姜先生是说……盈儿本可成器?”
刘邦声音发涩,突然想起多年前沛县乡野,那个追着他问“阿父为何总不归家”的稚童。
“何止成器!”
姜饼指尖轻点,手机屏幕太小,索性直接投影了出来。
空中浮现汉文帝刘恒的画像,“这位继任者以仁德治国,即位后废连坐、除肉刑,亲耕籍田鼓励农桑。
他穿粗绸衣,宠妃裙摆不曳地,陵墓只用陶器陪葬。正是这份仁厚,才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画面流转,长安城外沃野千里,耧车播种的农夫唱着《击壤歌》,太仓之粟溢出门外。
“先生方是说刘恒……那孩子治国有方?”
“文帝即位后,第一道诏书便是废除‘诽谤罪’。他说:‘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
光影中浮现未央宫前竖起的三丈木柱,百姓争相在其上刻写谏言。
“文帝将田租由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算赋由每人百二十钱减至四十钱,废除沿袭千年的肉刑,改黥面为劳作,连自己的陵墓都只用陶器陪葬,省下的钱财全数充作军饷。”
刘邦突然大笑:“好个薄姬!当年朕嫌她寡淡,倒养出个会过日子的皇帝!”
笑着笑着声音渐低,“若盈儿活着……娥姁,你说他会如何?”
吕雉死死盯着粟米漫过宫阶的幻象,忽然笑出声来,笑声里带着哽咽:“陛下,盈儿若当政,未必不如这刘恒。”
她转头望向刘邦,眼底燃着炽热的光,“您方才说要亲自教导盈儿?好!臣妾从今日起,绝不再干涉朝政!”
“糊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