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溪听水夜半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三六章 过黄河,学名张好古,东溪听水夜半更,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说做就做,张好古和袁飞当机立断,带领一部分人先行前往孟津渡。他们的任务是提前探明路径,确保大队人马能够顺利渡过黄河。
抵达孟津渡口后,张好古立刻派人去传唤负责管理渡口的官员。官员匆匆赶来,向张好古报告说,由于天气寒冷,渡口早已被冰封冻。而且,由于水流较为平缓,人们可以直接从北岸的冰面上走到南岸。
张好古听完官员的汇报后,毫不犹豫地决定组织人员对冰面进行详细查看。经过一番仔细的勘查和各方信息的汇总,张好古认为从冰面上过河是可行的,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决定采取一些额外的措施。
张好古想到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利用黄河岸边丰富的芦苇资源。他下令从当地征集了大量的芦苇,并让士兵们用这些芦苇在冰面上框出一条道路,从北岸一直延伸到南岸。这样一来,即使冰面出现裂缝或其他意外情况,人们也可以沿着芦苇铺就的道路安全通过。
不仅如此,张好古还从当地借来一些水桶,让士兵们从河中打水,然后将水泼洒在框出的冰面上。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通过地方冰面的厚度,使其更加坚固结实。
这些士兵们非常勤劳肯干,他们迅速行动起来,按照张好古的指示,有条不紊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在他们的努力下,原本就厚实的冰面又增加了一捺的厚度,变得更加坚固可靠。
在士兵们泼水加厚冰面的同时,张好古并没有闲着,他迅速指挥军中的工匠们砍伐了一些木头,开始制作几架大冰车。这些冰车的大小与普通的马车相近,但它们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区别——马车通常是四个轮子,而这些冰车则是由两块纵向碗口粗的独木作为底托制成的。
这些独木经过工匠们的精心修整,变得特别顺直,仿佛是为冰面而生。张好古对这些冰车的制作非常满意,他相信这些冰车将会在接下来的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张好古和工匠们完成冰车的制作时,运粮的大队人马也恰好抵达了孟津渡口。张好古立刻从随军物资中找出了所有的绳子,经过测量,他发现从北岸到南岸正好需要四根多一点的绳子。
张好古毫不犹豫地让士兵们将车上的粮食转移到黄河冰面上的大冰车上。士兵们忙碌地搬运着粮食,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放置在冰车上,确保每一袋粮食都摆放得稳固且安全。
负责拉绳的士兵们紧紧握住绳子,他们站在南岸,齐心协力地用力拽动。绳子紧绷着,发出“嗡嗡”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他们的决心和力量。
冰车在绳子的牵引下,稳稳地滑过黄河的冰面。它的速度既快又稳,就像一艘在冰面上疾驰的快艇。冰车的轮子在冰面上留下一道道浅浅的痕迹,仿佛是它穿越黄河的足迹。
北岸的士兵们看到冰车顺利抵达南岸,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他们迅速行动起来,开始往回拽连绳子带冰车。南岸的士兵们则默契地配合着,将装满粮食的冰车缓缓地拉到南岸。
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冰车在黄河两岸来回穿梭,将一袋袋粮食运送到南岸。士兵们的动作熟练而迅速,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般。
张好古站在一旁,满意地看着这一切。他心中暗自思忖:“照这样的速度,恐怕用不上一天的时间,全部粮食就能安全抵达南岸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