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和谈?蠢人灵机一动
世家千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3章 和谈?蠢人灵机一动,三国:我,吕奉先,真不想拜义父,世家千年,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此言差矣!分明是温侯公报私仇,他与河东卫氏,早就有怨。”
“卫仲道多好的读书苗子啊,就是身体差了一点,平白无故遭受温侯羞辱!”
徐晃摇了摇头,耐心道:
“温侯纵横沙场,威名赫赫,其志向远大,绝非那小肚鸡肠之人。”
“他一心想要荡平乱世,恢复大汉的太平,对匈奴的侵扰更是深恶痛绝。”
贾逵紧握着拳头,身体微微颤抖,大声道:
“不管足下如何为温侯辩解,我都无法认同他的所作所为。”
“卫公为了河东百姓,鞠躬尽瘁,却落得如此下场,我怎能咽下这口气!”
徐晃身处哀伤的氛围中,心中的天平悄然开始倾斜。
温侯此举,当真太过残暴。
卫公一心为河东百姓谋福祉,即便和谈之举有违温侯的理念,可罪不至死。
难道温侯当真如贾逵所言,十恶不赦吗?
安邑百姓们,依旧沉浸在对卫凯的深切缅怀之中。
或痛哭流涕,或低声诉说着卫凯生前为河东所做的诸多善举。
百姓言语间,满是对卫凯的敬重以及对河东卫氏的感恩。
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仿若密集的鼓点,重重地敲击在人们的心弦上。
原本还沉浸在悲痛中的百姓们,瞬间如惊弓之鸟,精神高度紧张起来。
他们的脑海中,不约而同地浮现出匈奴铁骑肆虐的恐怖场景。
一时间,恐惧如潮水般蔓延开来。
人群开始慌乱地涌动,尖叫声、呼喊声此起彼伏。
“大家莫慌!稳住!”贾逵挺身而出。
他的声音虽不算洪亮,但此刻却带着一种让人安定的力量。
贾逵挥舞着旗帜,组织慌乱的人群:“先弄清楚状况,切莫自乱阵脚!”
人群的慌乱稍有缓解,但紧张的气氛依旧如阴霾般笼罩着整个队伍。
徐晃迅速反应过来,警惕地朝着马蹄声传来的方向望去。
只见一支军队正朝着安邑疾驰而来,军旗在风中烈烈作响。
仔细辨认后,徐晃发现竟是汉军。
他心中一松,随即大声喊道:
“大家莫怕,是汉军!”
这一声呼喊,如同一剂定心丸,让原本慌乱的众人逐渐稳定下来。
不多时,汉军已至城下。
为首的宋宪,身着铠甲,威风凛凛,策马向前。
看着城内略显狼狈的众人,豪气地笑道:
“这是闹哪般,如此大阵仗?”
贾逵看着宋宪,眼中闪过一丝厌恶,冷冷道:
“恶徒,你来干什么?”
宋宪微微皱眉,依旧保持着几分笑意,朗声道:
“我乃温侯帐下校尉宋宪,河东如今是温侯庇护之地,任我纵横!”
“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足下什么身份,敢来管我!”
贾逵心中愈发不满,不禁上前一步,直视宋宪的眼睛,反驳道:
“河东义士,能够保护好家乡!何须温侯假以援手?”
宋宪冷笑一声,反问道:
“匈奴肆虐的时候,河东义士在哪里?”
“那时你们可曾挡住匈奴的铁骑,护得百姓周全?”
徐晃张了张嘴,想要反驳,却发现无从说起。
的确,在匈奴的铁蹄下,河东百姓遭受了巨大的苦难。
卫凯虽努力与匈奴和谈,但终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匈奴的威胁。
徐晃的抵抗力量,更是显得微不足道!
贾逵满脸愤慨,灼灼的目光直射向宋宪。
他猛地伸出手,指向棺材,义正辞严地喝道:
“河东义士在此!卫公一生为河东百姓殚精竭虑,他虽身死,但其忠义精神长存。”
宋宪先是微微一怔,随即仰头大笑起来,笑声狂妄至极:
“哈哈哈哈,你们指望着一个死人,守护河东吗?”
贾逵见宋宪如此张狂,怒不可遏。
他的身体微微颤抖,显然是被宋宪的话气得不轻:
“你……你这恶徒,竟敢对卫公如此无礼!”
周围的百姓们,原本就沉浸在对卫凯的悲痛之中。
此刻听到宋宪如此大逆不道的言语,心中的怒火也被瞬间点燃。
他们纷纷握紧拳头,怒目而视,脸上的愠怒清晰可见。
“不得对卫公无礼!速速赶走狂徒!”
百姓们的怒吼声此起彼伏,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声浪,向着宋宪扑面而来。
就连一向沉稳的徐晃,此刻也失去了往日的淡定。
他眉头紧锁,眼中闪过一丝不悦,看向宋宪的目光中充满了责备。
在大汉的传统观念里,向来以死者为大,对逝者应怀有敬重之心。
宋宪这般公然侮辱卫凯,实在是违背了公序良俗,也难怪众人如此愤怒。
就在众人怒目而视,气氛剑拔弩张之时。
宋宪突然露出一丝神秘的笑容,随后漫不经心地从马鞍旁解下一个布袋。
随手丢在地上。
“哗啦”一声,布袋散开,一颗头颅滚了出来。
瞬间,一股浓郁的血腥气弥漫开来,迅速笼罩了整个官道。
众人定睛一看,只见头颅面目狰狞,双眼圆睁,仿佛还残留着生前的恐惧。
“匈奴左贤王呼厨泉头颅在此!”宋宪高声喊道。
全场瞬间震撼,所有人都愣住了,脸上满是惊愕与难以置信的神情。
百姓们交头接耳,嗡嗡的议论声此起彼伏。
“这……这真的是呼厨泉的头颅?”
“不会是假的吧?”
“若真是呼厨泉,那温侯可太厉害了!”
大家的眼神中充满了震惊与疑惑,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
徐晃心中一震,快步上前,蹲下身子,仔细检查那颗头颅。
“真是呼厨泉的头颅?”贾逵迎上前,瞪大了眼睛,满脸不可思议。
徐晃抬起头,神色凝重地道:“千真万确,正是呼厨泉的头颅。”
他的声音坚定,让众人心中的疑惑渐渐消散。
宋宪挺直了身子,声如天雷般道:
“温侯追袭数百里,斩匈奴贼众八千六百级!”
百姓们顿时缄默不语,心中对吕布的看法开始悄然转变。
呼厨泉身为匈奴左贤王,在匈奴中地位尊崇,其麾下兵强马壮。
而如今,吕布一出手,便取下了他的首级,还斩杀了近万匈奴勇士。
这等丰功伟绩,实在令人惊叹。温侯,真的有嚣张的资本!
“温侯征战天下,横扫草原,杀敌何止十万!”宋宪继续高声道。
他的话语如同汹涌的潮水,冲击着众人的心灵。
百姓们的热血开始上涌,体内的武德开始苏醒,衍生出崇拜的情绪。
乱世之中,百姓们渴望的就是一位能保家卫国、抵御外敌的英雄。
吕布的赫赫战功,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宋宪瞥了一眼卫凯的棺材,不屑地道:
“温侯这么大的功绩,比不上卫凯这等蠢人灵机一动!”
“只有蠢猪笨驴,才会选择和匈奴和谈。”
“优势在我,在温侯,在大汉,在诸位,和尼玛谈呢!”
宋宪的话虽然粗俗,但却道出了一部分事实。
在吕布强大的军事威慑面前,和谈似乎显得有些软弱无力。
贾逵胸腔中憋着一口气,却发泄不出来。
他心中,仍对吕布杀害卫凯一事耿耿于怀。
但此刻面对吕布如此辉煌的战绩,他也不得不承认,吕布确实有过人之处。
贾逵的脸色一阵红一阵白,心中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徐晃看着宋宪,眼中满是赞赏,大声道:
“温侯绝世无双,有此等英雄守护大汉,实乃河东百姓之幸!”
百姓们听了徐晃的话,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他们的心中,对吕布的恐惧与敌意逐渐被敬佩与期待所取代。
“温侯万岁!”
“温侯威武!”
百姓们的呼喊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宋宪看着眼前的场景,心中得意万分。
百姓们在乱世之中,犹如风中的浮萍,命运不由自主地飘摇。
身处残酷的世间,唯有追随强者,方能求得一线生机,延续家族的血脉。
吕布勇猛无双,于战场之上力斩匈奴左贤王呼厨泉。
浩然壮举,瞬间如惊雷般传遍人群。
在百姓们眼中,呼厨泉曾是那般不可一世。
他率领匈奴铁骑,肆意践踏河东的土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百姓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
而如今,吕布以雷霆之势,取下了他的首级,还斩杀了近万匈奴勇士。
这无疑是强者的有力象征,大汉百姓崇尚强者,尤其是守护他们的强者。
反观卫凯,虽一心为河东百姓着想,试图通过和谈的方式,换取短暂的和平。
然而,在弱肉强食的时代,和谈往往被视为软弱的表现。
卫凯的努力,终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河东百姓的命运,更无法与吕布的赫赫战功相提并论。
在绝对的强势面前,百姓们心中的天平迅速倾斜。
他们清楚地知道,温侯吕布才是能真正庇佑他们的人。
自古以来,为了扞卫心中的信念,为了已逝之人而奋起抗争的事情,并非从未发生过。
但对于卫凯而言,尽管他为河东百姓付出诸多,可在百姓们的心中,他还远远达不到让众人不顾一切为之献身的程度。
现今的河东卫氏,为郡望之家,在河东有着一定的威望。
但放在动荡的神州,面对强大的外部势力,其力量显得颇为单薄。
所谓的仇怨,在呼厨泉已然冰冷的头颅面前,渐渐变得微不足道。
百姓们的心中,更多的是对安稳生活的渴望,对强大庇护的向往。
若要在乱世中生存下去,就必须放下过往的成见,拥抱能带给他们安宁的力量。
贾逵即便心中依旧对卫凯的遭遇耿耿于怀,但在大势所趋之下,也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
他精心筹备,风光地为卫凯送葬,以尽自己最后的忠诚与敬意。
送葬的队伍,缓缓前行。
一路上,贾逵的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卫凯的深切缅怀,也有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徐晃参与了卫凯的祭典,他站在一旁,神色凝重,默默地向卫凯的灵柩行礼。
卫凯虽已离去,但他的功绩和为人,仍值得尊敬。
宋宪在祭典之上,恭敬地为卫凯上香,态度诚恳,言辞谦卑。
他的举动如同一股暖流,悄然化解了百姓心中仅存的那一丝怨愤。
徐晃向宋宪走近,开口问道:
“温侯呢?如此大事,为何不见他的身影?”
宋宪目光望向北方,意味深长地道:
“匈奴又不是只有一个左贤王,他们的单于依旧在草原上苟活。”
“温侯怎会容忍匈奴的恶行?”
徐晃心中猛地一震,眼中闪过一丝惊愕,脱口而出:
“温侯讨伐匈奴去了?”
宋宪重重地点了点头,脸上满是自豪之色,道:
“温侯向来恩怨分明,血债血偿。”
“匈奴屡次劫掠我大汉边境,屠戮百姓,犯下滔天罪行,温侯岂会轻易放过?”
“此番定要杀向草原,让匈奴付出惨痛代价!”
徐晃心中涌起一股热血,不禁想起匈奴在河东的暴行。
无数无辜百姓,惨遭匈奴屠戮。
徐晃的眼神逐渐坚定,毅然道:
“我愿从军,随温侯一同征讨匈奴,为河东百姓报仇雪恨!”
宋宪看着徐晃,眼中闪过一丝审视:
“想要跟随主公,必须有绝对的忠诚。”
“足下此前对卫凯之事颇为在意,如今能放下心中的芥蒂吗?”
徐晃微微低头,沉思片刻,抬起头时,眼中满是决然:
“河东卫氏对我有恩,这份恩情我铭记于心,日后定会报答。”
“然而,如今家国大义在前,匈奴之祸不除,百姓永无宁日。”
“我不能因一己之私,惜身自保。”
“我愿追随温侯,为守护大汉山河,为天下百姓,尽我所能。”
宋宪点了点头,正色道:“好,我会将足下的决心禀告温侯。”
徐晃郑重地向宋宪行了一礼,随后转身回到阵列之中。
贾逵正独自站在一旁,神色落寞。
徐晃走上前去,轻声安慰道:“先生,莫要过于悲伤。”
贾逵抬起头,看着徐晃,眼中满是迷茫与无奈:
“现在到底是什么世道?卫公一心为百姓,却落得如此下场。”
“温侯行事如此狠辣,却能屡立奇功,让百姓们对他又敬又怕。”
徐晃长叹一声,铿锵道:
“乱世之中,强者为尊。强者掌控一切,包括他人的命运。”
“温侯虽行事风格与卫公不同,但他一心想要荡平匈奴,守护大汉。”
“这份志向不容置疑。”
贾逵皱了皱眉头,反驳道:
“神州自古以来,英雄辈出,豪杰如云。”
“我不信温侯能成为第一强者!”
“中州天下,难道就没有能制衡他的人吗?”
徐晃看着贾逵,微微一笑,道:
“未来之事,谁也无法预料。”
“但无论温侯是否能成为第一强者,我都会坚定地守护河东百姓,这也是卫公的宿愿。”
“我相信,只要我们心中有百姓,有大义,就一定能为百姓撑起一片安宁的天空。”
贾逵听了徐晃的话,心中一动:
“足下所言极是,我虽与温侯有分歧,但为了河东百姓,我也会竭尽全力。”
“卫公的遗志,我定当继承。”
贾逵目睹吕布行事狠辣,虽有战功却也令人胆寒。
思忖间,他立下宏愿:
若神州大地难觅制衡温侯之人,那他便要紧握律法之剑。
以正义为刃,斩尽不平,将大义昭告天下,还世间朗朗乾坤。
宋宪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姿挺拔,神色冷峻,目光如炬般望向远方:
“走了,必须跟上温侯的步伐。”
温侯每一次行动都如雷霆万钧,势不可挡。
身为麾下将士,必须紧紧追随,片刻不得耽搁。
“遵命!”徐晃毫不犹豫,声音洪亮地回应道。
他翻身上马,动作娴熟而干脆。
一身铠甲在日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光泽,彰显着他的英武之气。
自决定追随吕布征讨匈奴起,他便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一心只为扞卫大汉尊严,为饱受匈奴侵扰的百姓讨回公道。
随着一声令下,铁骑滚滚,如同一股黑色的洪流,浩浩荡荡地朝着草原深处奔去。
马蹄声如雷,震得大地都微微颤抖,卷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仿佛要将整个世界都吞噬。
踏入草原,徐晃立刻嗅到了一股浓郁的血腥气。
气味刺鼻而浓烈,如同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揪住他的心脏。
放眼望去,眼前的景象让他触目惊心。
一个又一个匈奴部落,已被践踏成废墟。
曾经的帐篷如今已化为灰烬,残垣断壁在风中摇摇欲坠,深情诉说着这里曾经遭受的惨烈攻击。
匈奴人的尸骸,横七竖八地散落各处,有的甚至被挂在竹竿上曝晒。
他们的面容扭曲,眼神中充满了恐惧与绝望。
仿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遭受了无尽的痛苦。
这些景象,如同一幅幅震撼的画卷,深深烙印在徐晃的心中,令他久久不能忘怀。
徐晃心中涌起一股豪迈之情,不禁感慨道:
“从此,攻守异势了!”
曾经,匈奴凭借着骑兵的优势,在草原与大汉边境肆意驰骋,烧杀抢掠。
大汉百姓只能被动防守,饱受欺凌。
而如今,在吕布的带领下,汉军主动出击。
深入匈奴腹地,将战火燃烧到了敌人的家门口。
攻守之势,已然逆转。
徐晃率领河东义士,和并州狼骑继续前行。
他们的身影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高大而坚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