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草谷的唐伞小僧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04章 读书,开局成了阿斗,还是个女阿斗,灵草谷的唐伞小僧,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刘禅的圣旨刚刚颁布,还没有具体实行,朝廷就炸了锅了。

无数的大臣,给刘禅上书,诉说在各地建立县学,甚至还要在各乡各亭建立学堂,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

大汉朝堂与曹魏和江东不一样,并不是一个世家大族占据主要地位的朝堂。

曹魏的朝堂,重臣除了曹家和夏侯家的人,其余几乎都是世家大族。

而江东朝堂也如出一辙,全部都是世家大族占据了高位。

只有刘禅的大汉朝堂,整个朝堂上,无论是当年刘备的旧臣,还是直接跟随刘禅的大臣,除了诸葛亮出自徐州琅琊诸葛氏以外,其余人都不是世家大族。

但是,不是出自世家大族,并不代表他们跟世家没有关系,实际上,刘禅的朝堂大臣,也大部分都是来自中型地主,属于在全华夏范围内排不上号,但是在他们家乡当地却仍然属于豪强的人。

除了关羽,张飞,赵云等武将,以及他们的后代,还有刘禅自己提拔的姜维,邓艾等武将,其他如糜竺,糜芳,法正,蒋琬,董允,费祎,王平,谁又不是豪强出身呢。

士为知己者死,这些人都已经成为刘禅死心塌地的追随者,别说刘禅向整个世家阶层这个笼统而模糊的大范围概念开战,即使刘禅指名道姓的精准向他们的家族开战,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的舍弃自己家族,站在刘禅一边。

他们对刘禅的忠诚是绝对不会有任何折扣的。

但是,他们可以为了刘禅不顾一切,却不能不提醒刘禅,她的敌人有多么强大。

所以,一部分给刘禅上书的人,向刘禅诉说建立学堂有多难的人,甚至反对刘禅建立学堂的人,并不是刘禅的敌人,而是真心希望刘禅的大汉江山稳固,希望刘禅能够坐稳皇帝宝座的人。

世间的事就是这样,只要不是人身攻击,只要不是兵戎相见,反对你的人,并不一定都是你的敌人。

刘禅把糜竺单独请进了宫,摆了一桌酒席,问道,

“舅父,你为何反对我在全天下建立学堂,让所有百姓的孩子都能读书写字。”

刘禅来到这个世界后,与糜竺打的交道并不多,甚至大大的少于糜芳,毕竟刘禅来到这个世界后,糜芳还在荆州当大将,而糜竺那时候已经入川了。

这次,还是刘禅第一次单独与糜竺相处。

听到刘禅称呼他为舅父,糜竺心里一暖,他的妹妹糜夫人虽然是刘禅嫡母,但已经过世多年,他和刘禅又没有血缘关系,刘禅如今是天子,依然称呼他为舅父,让他心中感动。

刘禅其实犯不着向别人解释什么,在大汉朝廷,她的一切言行,都有无数的人支持,别看给她上书请求她三思而后行的人那么多,一旦她不愿收回成名,所有人都会豁出命来帮她达成心愿。

自从刘禅在许都救出从未见过一面的耿纪,金祎等人后,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觉得刘禅本人,比所谓的复兴汉室重要得多。

就算刘禅现在丢掉复兴汉室的旗帜,选择另建王朝,他们都会坚定不移的支持她。

大汉朝,只能是陛下的大汉朝,而不是,陛下,必须是大汉朝的陛下。

之所以刘禅要给糜竺说一说,还是因为她忘不了嫡母的救命之恩,而且糜竺大限将至,即使刘禅给他开了药,最乐观的估计,也活不到明年三四月了,她治得了病,却治不了命。

她不想嫡母的兄长,带着疑惑和担心离开人世。

糜竺叹了一口气,说道,

“陛下恩重如山,臣万死难报。

臣非反对陛下,只是,陛下此举,只怕会动摇天下啊。”

刘禅说道,

“还请舅父明示!”

糜竺说道,

“陛下爱民之心,天下人尽皆知。若有人怀疑陛下爱民之心,只怕曹丕都要嗤之以鼻。

可是让天下普通百姓读书,对天下百姓而言,只怕不是什么好事。

第一,百姓事务繁多,种田是他们的第一要务,全天下的粮食都是百姓耕种而来,耕种才是第一要务,耕种可不需要识字,若让他们舍本求末,不去学习耕种技能,反而去学读书识字,岂不是伤了天下根本。

第二,妇女的劳动是天下布匹绸缎的来源,同样与识字无关,与其让她们识字,不如让她们好好学习织布的手艺。

第三,儿童是百姓家庭的重要助力,而识字不能给家庭带来任何帮助,让儿童去识字,只会让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百姓一定会反对。

第四,知识和识字是天下士人的基础,若是人人都识字,将来朝廷要如何选拔人才,又要如何选用官员。官员的选拔

第五,百姓若是识字,就会想要看书,若是看了书,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如果百姓想法多了,就会生乱,从而产生各种祸端,只有让百姓都不识字,才能让他们安心耕种。”

刘禅也叹了口气,哎,这就是所谓的封建士大夫啊。

他们中有的人残暴,有的人良善,但无论是良善的,还是残暴的,都不会把百姓当成和他们一样的人看,就像有的人爱猫,有的人虐猫,但无论虐猫的还是爱猫的,都不会把猫看成是跟自己同一个物种。

封建士大夫如此,封建帝王又何尝不是如此,她的父亲刘备,提出了‘夫济大事者,必以民为本’的思想,在这个时代,很是可贵,但仍然只是把百姓当成立业之本,视为一种资源。

刘禅知道,像刘备,诸葛亮这种人,不是道德不高,而是认知不够,她之所以成为天下第一圣人,正是因为她的认知够了。

她知道她治下的每一个百姓,都是和她一样的,活生生的人,他们不是一句简单的天下黎庶就能够形容的,他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想法,有思想,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应该与大汉天下成为一个健康的思想共同体,仁慈,友爱,团结,勇敢,而刘禅将带着这个思想共同体前进,同时在思想共同体以外,也可以容许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可以自私,可以怯懦,可以冷漠,只要不伤害法律伤害他人,这些就没有问题。

刘禅对糜竺认真的说道,

“舅父说的我都知道。

不过你放心,你说的这些都没有问题。

百姓的生计问题,我已经考虑过了,我会颁布召令,家有孩童在学堂读书认字的,可以免除一人丁税,两人入学,可免除两人丁税。另外入学三年,还要对儿童进行考核,三年后能书写全部千字者,赏钱千文。这样一来,识字不但不会成为百姓负担了,还是百姓趋之若鹜的一件好事。

至于你说的动摇国家选官的途径,我就是要动摇国家选官的途径,从几万世家子弟中选出来的人才,怎么能比的上从几千万华夏百姓中选出来的人才?

还有百姓会生出很多思想,我觉得,百姓思想越多,国家才会越富强昌盛,天下应该是一个求同存异的天下,而不是逼同除异的天下。如果有人因此而做乱,我那霸王枪,青釭剑,花雕弓,总会拼杀出一个朗朗乾坤的。”

刘禅说完这话,脸上露出了睥睨一切的神色。其实她知道,上一个说出‘我有方天画戟赤兔宝马,天下何处不可去’的吕布,如今坟头草都已经不知道多高了。她说这话,既是为自己打气,也是为糜竺打气。

糜竺听到刘禅的解释,突然愣了一下,他仿佛回到了那年,回到了徐州被曹操杀得十不存一,徐州官员困守城池,已然绝望,却见远方烟尘四起,一人手擎双剑,带领几千人奋力冲杀而来的那年。

他差点忘了,眼前的女子,是那个手擎双剑的人的女儿,她继承了父亲的勇敢,却有着远远超过了父亲的才干和为百姓付出一切的决心。

是啊,她曾经孤身一人深入江东腹地接回她的母亲,她曾经率一队亲兵亲自深入曹魏腹地接应她未曾见过的臣属,她为了百姓可以十余年如一日的奔波在荆州和益州的各县各郡。

这样的她,下定了要让百姓人人读书的决心,下定了要对抗世家大族的决心,下定了从此天下人才从千万人中出而不是只能从几万人中选的决心,她又会有什么畏惧呢。

糜竺站起来,慎重的刘禅行礼,说道,

“陛下考虑得很周全,臣无话可说,臣将誓死支持陛下。

只是可惜了,臣有生之年,只怕是看不到陛下宏图大展,壮志得酬了。”

别人说宏图大志,都是做什么大官,至于做皇帝,那就是人世间最大的志向了,可是刘禅呢,她早就已经是大汉天子,她的志向大到前人从未企及的高度,正因为如此,糜竺才会说可惜他看不到刘禅大展宏图。

刘禅知道,糜竺已经活不了多久了,她的宏图大志,糜竺确实看不到实现的那一天,但看到糜竺不再为她担心,她的伤感就少了很多,微笑着说,

“我为舅父开的那些药,舅父还是要按时吃。我相信,舅父心向光明,总会看到天下兴盛的那天的。”

糜竺点了点头,刘禅陪着他吃了点东西,又喝了一点酒,才让人送他出宫。

除了糜竺外,其他人的反对,刘禅压根就没放在心上。

她的基本盘是她的五万虎贲军将士,他们大部分人都是平民出身,也不知道让百姓读书到底是对是错,而且就算知道,对又怎么样,错又怎么样,他们也只听刘禅的,刘禅说的话,无论是对还是错,他们都会坚定不移的支持。

而只要有他们的支持,刘禅就对反对的力量毫不在意。

当然,最大的问题是,地方的太守,县令,县长,这些人都是当地豪绅出身,虽然他们同样也是刘禅的心腹,但如果他们暗地里不支持建立学堂,私底下使绊子,也会影响刘禅的大事。

刘禅只能让各地先执行着,如果真有地方县令,太守不与她同心,怀有私心,那也只能罢黜他们了,正好可以用来检验这些世家子弟,到底是不是绝对忠诚。

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

总之,这件事必须办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高手下山:从筑基期开始无敌

九拾八代

恶毒雌性超软,众兽夫狂开修罗场

捡垃圾暴富

亿哥带你,钓遍天下鱼

容衣

吃瓜上位,我成了暴君的唯一信仰

燕惊欢

穿书后我的躺平人生

麻烦夜夜笙歌

三界争斗之地府讨公道

家蒙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