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边境划界
爱吃自制玉米花的哈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5章 边境划界,金三角1951,爱吃自制玉米花的哈代,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其实朱江不知道的是,中国政府和掸邦建交,还与灾民逃荒有关。
他们不希望还有这种事情发生。
和苏联建交,则没有什么麻烦,既然保持中立,两个超级大国,总得保持平衡。
于是,经过外交谈判,掸邦和中国宣布于一九六零年八月一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并于当年十月一日互派大使、设立使领馆。
掸邦将在北京设立大使馆,在上海、广州和昆明设立领事馆。
驻北京大使将在部队干部中选拔,让国军老兵以外宾的身份回国任职。
刚一建交,果然迅速开始了边境谈判。掸邦和中国之间有十来个县交界,边境线很长,确实也需要划界明确。
中缅和中掸同时开展。
掸邦的独立,没有改变边境划界的历史。
缅甸和掸邦与中国的边境条约,与后世中缅边境条约的内容完全一样。
中缅划界的结果是,江心坡划给缅甸,就在缅甸的克钦邦境内,片马古浪岗房地区划归中国,就是后世云南怒江州泸水县,后来的泸水市。
中掸划界的结果是,南坎划归掸邦,班洪班老地区划归中国,就在云南临沧市的沧源县。之前南坎是民国政府租给缅甸的。
这些内容,也就是后世中缅边境条约的内容。
后世,江心坡经常出现在很多网友总结的中国丢失领头的清单上,但实际上,这个边境条约的性质, 更像是领土交换,是飞地换飞地。
不过这个交换,到底是否公平,一直存在争议。
中国在缅甸失去的土地,并不完全是六零年中缅边境条约中的领土,而主要是清朝时候被英国人强占的,包括果敢,邦康等地,民国政府在抗战胜利后,并没有乘胜收回。
李弥在金三角的时候就说过,中国军队有权待在缅甸,缅甸有四个县,历史上属于中国。
但这是历史形成的,与后来的中缅划界无关。
边境条约的签订,中国和缅甸、掸邦都没有了历史遗留问题,有利于双方的友好往来和永久和平。
掸邦和中国在边境管理上,也开始有了正式联系渠道。
以后,边民大规模的外逃,估计是不可能了,弄不好,会搞成外交事件。
与此同时,掸邦与苏联的外交关系也在发展。
一九六零年八月十五日,掸邦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发表建交联合公报,公报宣布自即日起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定于当年十一月一日起互派大使并设立大使馆。
苏联宣布将给予掸邦经济上和军事上大力援助。
苏联拉拢掸邦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
某种程度上,掸邦可以说处在冷战前沿,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两大阵营都想拉拢掸邦。
当时,美国为了在亚洲遏制红色势力,在亚洲组织了东南亚条约组织,加入该组织的东南亚国家有泰国和菲律宾。
这一年,美国已经开始介入越南战争,越南成了两大阵营直接对抗的前沿,美国当然希望拉拢掸邦进入自己的阵营。
但掸邦的外交政策是明确的,保持中立,不明确选边站队,当然最好是两边通吃。在这点上,缅甸和印度的外交政策,都是值得掸邦学习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