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杀杀杀杀杀杀杀
木星残骸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4章 杀杀杀杀杀杀杀,你以为?祖师遍布三界!,木星残骸,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所谓逐鹿中原,逐的就是这块地方。
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渡过天险之后,就再也没有阻拦。
往前倒个几百年,北方游牧民族一旦来到这大平原,马腿就能跑撒了欢儿。
彼时的汉民则只能蜷缩于城市之中,靠着城墙防守。
而且,游牧民族只要拿下北方,南方基本上不用费劲,就能传缴而定——南宋除外。
究其原因,就是高机动部队太适合在大平原上跑马圈地了。
步兵列阵防御,那我就走,派出小股部队袭扰,等你们疲惫了,再一举拿下。
龟缩在城里,就围城呗,只要切断外界补给,你们又能撑多久?
张丁军团就是如此,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自行车的高度配备,带给了他们无与伦比的机动性;组织形式和思想理念的先进,让他们随时能得到当地百姓的支持;配备的大量重武器,更不怕什么坚城、工事。
历史上大多是由北向南打,而守江必守淮,因此这淮河才是一个不得了的地方。
但张丁军团是由南向北打,先一步攻破了长江防线,淮河自然不成问题。
历史上,唯一一个从南打到北的猛人早已经给出了答案。
当初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张士诚等对手之后,就开始着手北伐,提出了“先取形胜,后图进取”的战略。
大军由徐达和常遇春率领,从1367年开始,1368年基本结束,用时之短,令人惊叹。
所以,张丁二人下面的战略部署,基本就是在抄学霸的答案。
即:先取东山,撤其屏蔽;旋师南河,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大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
两人兵分两路,高歌猛进,侵略如火。
敌我双方几百万部队在江淮地区展开,仿佛一张绵密的大网,落于那壮阔山河之上。
黑白双方激烈争杀。
钟明在他们提交的战略规划上签字之后,就不太关注这些事了。
眼下对方的“大龙”已经被绞杀,剩下的不过苟延残喘而已,要不了多久就能荡平。
反而是占领区的问题,让人头疼。
自1840年,在外国资本的大举入侵之下,绝大部分社会财富被洋大人及其买办集团所鲸吞。
从事农业的地主和佃户只能得到他们牙缝里漏下的残羹,收入锐减。
而佃户原本可以用纺织、木工、铁匠、养殖等手工业、畜牧业来弥补收入的不足。
但因为满清军事上的失败,导致关税被洋人掌握,于是洋货大举入侵,家庭手工业在洋货倾销的浪潮中,只能走向破产。
这对于小农经济的打击是致命的。
农民种地本就没多少钱,农村百业再被当头一棒,估摸着那时候只能卖儿卖女才能维持生活了。
而地主的生活开支在洋货的刺激下,反而大为提高,都喜欢高消费的精致生活,可钱从哪儿来呢?
没错,佃户。
以中原某地为例,大体有两种地租,一种叫大佃,收获的粮食地主和佃户各得一半;第二种叫劈子佃,收获的粮食二八分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